臺灣100專案介紹
大灣高中社會探究共備社群

你的擬真,他的生活


學生在社會課程學習到難民、移工等議題,但多止於學科知識,無法有效建立更多的同理心,更遑論建立正向的價值觀。所以透過多元學習方式,觸動學生的五感,能讓學生更多地同理他人、更深入觀照世局。

專案具體內容:

一整學期的移動人群課程,是本校歷史、地理、公民共同跨科合作開設的社會探究課。為讓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與探究移動人群議題,課程分為三大部分:奠定理解的基礎課程、設計互動的體驗活動、模擬國際局勢的記者會。

【奠定理解的基礎課程】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瞭解移動人群相關議題,設計了幾種不同面項的基礎課程,增廣學生的眼界。

一、影片觀賞與分析
觀看「有時 mama,有時 mimi」的失聯移工媽媽紀錄片,隨著影片分段播放,穿插提問思考,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與表達,提問包括:

1.為何移工要搞失蹤?想像一下「黑戶寶寶」在媽媽肚子到上小學前,可能會面臨哪些問題?你會選擇要幫助她們嗎?可以由誰出面?如何幫助她們?
2.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或聲音是什麼?這個畫面或聲音給你什麼樣的感受?產生這樣感受的原因為何?
3.閱讀補充資料的報導後,回答問題:「關愛之家」難以脫離非法的困境有哪些?如果沒有「關愛之家」補足這塊社會安全網,「失聯移工」與「黑戶寶寶」可能會衍生哪些社會問題?
4.經過以上討論,對於「失聯移工」及「黑戶寶寶」的議題有什麼新的觀點或思考呢?
5.導演在「有時 mama,有時 mimi」的紀錄片最後,用了國畫老師評論楊婕妤(楊姐)的話,認為「她才是真正的藝術家。」觀看影片及上列的交流討論後,請用「一個形容詞加一個名詞」來形容你眼中的楊姐?並加以說明。

二、難民桌遊的體驗
讓學生三至四人一組,進行敘利亞難民危機的桌遊,主要任務化身成為一個敘利亞家庭的領導者,帶領 24 名家庭成員,在逃亡過程拯救家庭成員的生命,並以抵達歐洲為最終目標。過程中,會有各種狀況,例如隨機轟炸、船難、資金不足,讓學生更認識逃難的各種困境。

三、搜集文本並分享
提供移動人群文本的素材,有人口販賣、移工、外配及難民等四大類型,讓學生自由選擇一篇文本閱讀進行濃縮摘要,並進而延伸發想提問,提問如下:

1.請描述看完文本後的內心感受。看完文本後,有哪些問題想要問這些移動人群嗎?或者想要對他們說些什麼呢?為什麼?
2.看完文本,有哪些環節是之後可以放在擬真體驗劇本中加以改寫的?為什麼?
3.個人閱讀整理後,進行組間的跑組分享活動,讓學生輪流到不同組別聽取更多有關移動人群的故事,也輪流對同學分享。

四、實察移工生活圈
由於移動的便利性,大都市的火車站商圈往往成為移動人群的休閒與生活空間,因此帶學生前往台南市火車站附近,藉由觀察、訪問活動,能更認識與理解移工們的生活。實察的學習單提問如下:

1.販賣東南亞相關物品的超市有哪些和台灣超市不同之處(物品、擺設或現象)
2.公園南路商圈有哪些與移工相關的店面?提供哪些商品或服務?(至少寫兩間,寫出店名)
3.北忠街商圈有哪些異國餐廳?寫出兩家,並寫出該店的菜色和價錢(每一家至少寫出兩項)
4.觀察這些異國風味菜的共同元素是甚麼?為何會有此種風味特色?
5.觀察國賓大樓的一樓後方走廊商業利用情形,看到哪些異國相關的商店,請寫出兩家。
6.寫出對國賓大樓整個商業利用方式的想法和心得。
7.觀察北門路火車站商圈,請闡述此區為何會成為移工們假日重要的相聚場域?

【設計互動的體驗活動】

課堂上,讓學生自由選擇議題分組,分為難民、人口販賣、移工(外配)三大議題,每一組學生共同發想劇本、設計擬真互動情節,以觸發更多感官的體驗活動。初步設計後,邀請其他組別同學蒙著眼,進行他們自行設計的擬真互動活動,例如其中一組設計難民逃難的情節,節錄如下:(旁白、人物皆由同組學生扮演並由麥克風說出劇情,同組學生有 5 位擔任蒙眼者的引導者)

旁白:救助站的居住環境極為惡劣,只有簡陋的塑膠布作為棲身之處,蚊蟲遍地生長,哈希姆一家想要逃離這裡,離開這個糟糕的環境。(拿垃圾袋蓋住製造悶熱的環境,並播放吵雜的聲音)
麥穆娜:老公,這裡的環境太糟糕了,我實在待不下去了,我們找個機會離開這裡吧!但,我們要怎麼離開這裡?
艾瑪:我前幾天打聽到有一艘前往義大利的船,我們就搭那艘船吧!
麥穆娜:太好了!(興奮)那我們現在過去吧!
……
船員:欸!船不能白搭,給錢啊!(要運費)
船員:快給啊,不然把你們丟去餵魚!(不悅)△(引導者推一下體驗者)
麥穆娜:我們身上值錢的東西真的沒多少了(卑微乞求)△(引導者叫體驗者交出全部塑膠袋)
船員:快拿來!(兇狠)△(引導者搶走體驗者手上的東西)

高二同班同學相互體驗、提出修正建議後,最後邀請高一學弟妹(利用某一節的社會課)蒙眼體驗高二學生設計的移動人群擬真體驗活動,並寫下體驗回饋單。

【模擬國際局勢的記者會】

此課程最初為一位雜誌編輯尹懷君小姐,和幾位高中社會科教師討論出來的微課程劇本,參考實際國際局勢,設計出虛擬國際事件為:當 C 國入侵 A 國,引發不分民族的難民危機,攻擊區主要是貝拉克民族居住區,而 A 國對待貝拉克民族並不友善,於是 A 國召開記者會訴求國際社會協助處理人道危機並譴責 C 國的侵略……

將學生分為 A、B、C、D、E 五國、國際人權組織、少數民族等七組,給學生基本的國際局勢分析,也給各組秘密情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析,選擇國家角色定位,是霸權國、輔助弱勢族群國、或中立國?

再決定要與哪些國家或組織結盟,並進行各組織間的協商,可以簽訂雙方同意的協定契約,之後,召開正式的國際記者會,各組上台宣布該國(組織)立場的聲明稿,並接受其他國(組織)的記者提問。

這學期的記者會邀請此活動設計者尹懷君小姐擔任記者會主持人,經由此活動讓學生更能深刻體會國際間的爾虞我詐,增進媒體識讀能力。



成果與效益:

期末請學生練習以在地記者發布新聞稿方式來介紹這學期的社會探究課程,並進行後設反思,看得出學生對有感教育的收穫。節錄兩位學生的介紹如下:

一、A 同學─新聞標題:走出教室的社會探究
導文:
大灣高中高二進行社會探究課程,由公民、歷史、地理三個領域的老師所指導。課程主題主要探討移動人群的議題、移動人口擬真劇本設計以及國際記者會。透過觀看影片、分析閱讀文本、實地踏查、設計劇本等方式進行課程。走出教室,走入移動人口的生活背景了解其中奧妙,可謂是非常獨特新穎。

正文:
學期初透過觀看影片和閱讀文本了解黑戶寶寶,以及收容救助他們的機構。透過照片、影片了解難民的無助處境。再來是最重要的「擬真劇本設計」,進行小組擬真劇本的內文、互動設計。後又到台南火車站進行實地踏查,走訪移工居住地「國賓大樓」和其附近的東南亞超市、生活用品商圈。該課程帶學生走出教室,從生活中去自行探索、實地踏查老師所要教授的知識,並經過自己的第一視角了解移工的生活背景和飲食習慣,身歷其境去進行劇本體驗。

現在的學生平時均坐在教室透過課本此種死板的方式進行知識的接收,使用網路文字接收訊息,透過實地踏查和擬真劇本的互動體驗、感官感知也是一個能夠更深入了解世界的方式!

二、B 同學:新聞標題:移動中的社會探究   
導文:
為改革填鴨或眷養式教學,教育部在 108 課綱中積極推動「探究與實作」課程。在 111 學年第二學期,大灣高中的社會探究課,設計了以「移動人群」為議題的課程,帶高二社會組的學生們深入體驗移動人群這個議題。

正文:
在採訪中,大灣高中的學生小周(化名)表示,自己最喜歡的是擬真劇本與國際記者的主題課程,投入程度也最深。

擬真劇本的活動時,小周擔任擬真劇本的旁白以及協調組內工作。據了解,擬真劇本是同學們根據主題創作相關劇情,完成後讓高一的學弟妹們戴上眼罩,通過聽主角們的對話、旁白推動劇情、以及用身體去體會路線的規劃。戴上眼罩後,耳朵更能聽取四方,在活動結束後,學弟妹們也給出了不錯的回饋。小周這組則是依移工的主題,設計了太平洋鐵路修築時,廣東人飄洋過海至美國工作的劇情。其中包含在海上時的顛簸、擁擠,以及工作時困苦的條件,他們都利用不同的道具營造出最好的體驗。

國際記者的主題課程則是同學們分組後,分別代表不同國家、人權組織以及少數民族,在過程中,同學們需各自擔任、扮演國家的行政人員,去和不同的國家談判、簽條約,以及保守各自國家的祕密,不讓他國發現條約背後的意圖。在結束 part1 後,各組撰寫聲明稿,開始進行 part2 的國際記者會。

此次採訪,小周表示,本學期設計的課程讓自己更加感受到了人群移動的議題,以前總覺得人群移動非常模糊,這學期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感受、體驗不同人群的移動,不論是移工還是難民,都對人群移動有了更深的認知。透過記者會,讓學生們實際去體驗國際中的事件,使學生們能更好的反思、思考、靠近國際議題,成為更好的公民。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透過社會探究課程設計,讓 108 課綱的社會組學生能以多元視角、具同理心的角度看待周遭的人事物,也更能包容多元族群。而國際局勢的詭譎多變,也能在親身經歷國際記者會後,更能深刻認識國際間的現實面,增進媒體識讀能力。

二、社會探究課程是由歷史、地理、公民三科合科開設,任課教師是變動的,因此成立社會探究共備社群,成立共用雲端資料庫,讓每一年的課程脈絡與資料得以延續,並進行滾動式修正。

三、學生在課程中的活動、感受與成長,會透過社群軟體分享出去,能讓更多青少年關注移動人群的相關議題。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