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國際汀汀造造科技教育協會

探索未知的實驗教育-九年級專案科畢業成果展


協會長期與台北市無界塾實驗教育機構合作「專案科」的教學,今年暑假,帶著 37 位九年級學生,於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舉辦建校以來第一個九年級專案科畢業成果展覽《37 號潛水艇:探索未知的實驗教育》,期待能開啟實驗教育的多元樣貌,邀請對教育相關議題有興趣的大眾前來參觀。

專案科的主旨在培養學生具備「運算思維」、「數位工具」和「企劃組織」的能力,期許學生能獨當一面,自行規劃、籌備,從無到有完成專案,而本次成果展覽為一階段性的里程碑:既是學生在專案科課程地圖中的最後一門課程,同時也提供學生完整的舞台,展現五年來在專案科的所學、累積的作品及一路走來的努力。

專案具體內容:

專案初期,以「在展覽籌備中學生能最大程度的參與、製作、決策」為課程設計宗旨,因此在設立分組架構時,劃分出四個層級,兩種組別。四個層級分別為:兩位老師、兩位統籌、十位組長、二十五位組員。兩種組別為行政組四組與展示組六組。每位同學皆同時身兼行政組與展示組兩種組別的任務,比如說:統籌同時也是畢業生訪談組的組員。透過鮮明的組織架構,身兼行政組、展示組的執行方式,確保 37 位學員加兩位老師都能在整體協作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亦能夠即時在團體中相互幫助。

兩位老師在本次展覽策劃中以泳池水道繩自居,扮演引路人與顧問的角色,畫出目標,過程中確保學生的身心靈健全,其餘皆希望為學生的舞台。過程中提供經驗、資料幫助學生釐清現況,提高判斷準確度。亦時刻陪伴組長面對領導同學的困境,同理情緒、肯定努力、提供方法。當然在進度危急之際,也會扮演救火隊的角色,為學生提供一些外掛。

【組別介紹】

統籌組:統籌小組由四位行政組長與兩位統籌組成,為本次展覽籌備中承擔最大壓力的決策小組,每週與老師進行額外三小時的策展實務課程,盤點整體進度、學生協作狀況、資源整合、危機處理等事務。實際產出包含展覽主題提案、展場設計圖規劃、召開多次組長溝通會議、全年級共識會議、定期產出募資回饋內容、實驗學校校際邀請信件、進退場行政細流等。

行政組:主要負責範圍為展覽內容蒐集製作以外的行政庶務,分別為:場務技術組、平面設計組、行政企劃組、行銷公關組。各組組員跨班級組成,組長透過 Notion 進行任務佈達及追蹤成效,每週在策展實務課程中報告進度與調整方向。

展示組:主要負責展覽中呈現的內容,六個主題由老師事先制定完成,分別為:學習歷程組、畢業生訪談組、自主專題組、周邊商品組、主視覺裝置組、體驗流程組,37 位學生共分成三班,一班兩組,由課堂中選出的組長帶領執行內容。組長前四週帶領組員完成內容發想與場地規劃,接著需要思考每週進度與分配組員工作,同時持續與其他組協調內容,針對展區中互動環節做連動式的設計、溝通。

【演說籌款】

凡是第一次總是特別困難,帶一群 15 歲的青少年辦一場組織架構繁雜、規模龐大的展覽是本協會的第一次,也是無界塾實驗教育機構的第一次,即便放眼全台,以國中生為主體及主要執行者的展覽,也幾乎沒有前例,難度體現在各方的溝通協調、意識理念的共享以及資金的缺口。在學期第一週,為了拉齊所有人對展覽的認知與素養,同時點燃學生對本次展覽的認同與熱情,以及補齊展覽籌備過程中巨大的資金缺口,分別針對學生與家長進行了一場七十分鐘、一場二十分鐘「為何辦展?」的演說。演說主軸圍繞「辦展的三個必要性」展開,激勵學生勇敢作夢,大膽實踐,用真摯感動家長,投注資金,參與開創。

【辦展的三個必要性】

其一:專案科地圖之必要。這一屆九年級學生為第一批完整走完五年專案科地圖的學生,如何驗證這場長達五年的實驗教育課程是否具有成效?如何檢核學生是否真的與同齡的孩子有所不同?又如何讓學生們將五年學習到的技能做整合性的展現?辦展覽,是與自我不斷對話的過程。回顧、反芻、驗證,在製作內容中,看見他人的成長,省思自己的不足,體會年復一年課堂累積下的自我蛻變。

其二:舞台之必要。當前台灣社會,會考仍是絕大多數九年級學生所面臨的最大壓力,同時也是多數人與同齡人最大的連結與共同舞台,透過大型測驗獲得自身努力後的回饋,也是社會價值觀對自身的評斷。但身為實驗教育下的九年級學生,不僅與社會的連結性低,甚至與其他實驗教育的群體也鮮少交流,更甚之在思考未來時,基數太少,也無法像體制中的群體向上效仿,尋求發展模板。辦展就是一個說故事的過程,希望藉由搭建一個巨大的舞台,讓孩子們能好好的把自己的故事說清楚,透過對外展覽與真實的世界互動,展現自己,肯定自己,進而更有自信也更有想像的去探索自己的未來。

其三:大型協作之必要。實驗教育強調個人特色的發展與專精,讓多數九年級孩子幾乎都能清楚瞭解自己的強項與弱勢,並持續累積讓專長更加突出。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夜空中閃耀的星星,也是被串連成星座後更能被世人看見與傳頌。希望這群特色各異的孩子,能在國中階段透過展覽籌備,與他人協作的經驗裡,肯定自己的能力也瞭解自身於群體中的渺小,看見協作的難度與必要性。

在大家遵循組織架構、相信三個必要性的前提下,為期三個月展覽籌備之旅中,真的與學生們一起做了很多,從最初期的發想階段,不斷有人吵架、不合,或是組長因為領導挫折,不斷在崩潰邊緣,到中期時,學生們開始會自主的跨組進行溝通協調,將不同想法相互融合,組長也更加上手能規劃整體時程,最後後期,訂購的東西開始陸續出現在學校,學生看著眼前的展架、商品、輸出,眼神中是既興奮又有點不真實的惶恐。

【辦展這一件大事】

籌辦整個展的過程,有太多細節與執行成果,還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時段或事物。這邊分享影響層面最廣、最多人員參與的案例。當在初期主題確定為《37 號潛水艇:探索未知的實驗教育》後,展示組各組開始圍繞著海洋、潛水艇、深海等關鍵字,開始發想展場設計與內容,思考該如何與自身組別的任務做最好的搭配設計。

自主專題組目標在於要展出 37 位學生,於 111 T2 專案課中執行的個人自主專題內容,展場中的展示設計目標著重在展現出每個人的獨特性,於是自主專題組依循著海洋與獨特性兩大重點,計畫為每一位同學設計專屬海洋生物,透過海洋生物的插圖,讓每一位同學的展示區辨識度能夠大幅提升。有這一想法後,自主專題組即設計問卷表單,蒐集所有人希望自己是什麼樣的海洋生物,好著手開始繪畫,不料這個想法一發布下去,好像是打通了所有人對於自己組別呈現的想像,周邊商品組率先表明要使用 37 隻海洋生物做吊飾、貼紙等商品的印製,學習歷程組的個人小卡也希望放上每一個代表動物。

在許多組都需要的前提下,為了優化產出的內容,平面設計組也開始支援 37 隻海洋生物的繪製,雖然一度讓整體製程延長,而導致許多進度卡關,但當 37 隻海洋生物完成後,學生都開始有「正在做一件大事」的感覺。看到精美可愛的圖案後,畢業生訪談也加入使用圖像的行列,以大圖輸出的方式,搭配每個人的組別、座右銘,作為畢業生訪談組展區的呈現內容。

行銷公關組在尋找宣傳素材時,也看上了 37 隻海洋生物,作為推廣展覽的利器,大力使用。最後在展期間,因為海洋生物可愛多變,還與學生有強烈連結,成為周邊商品的熱銷主力,為經費缺口挹注不少資金,讓展覽能以損益兩平結尾。一個自主專題組迸發出的簡單想法,在學生高學習動機的狀態下,最終串連起兩個行政組、四個展示組,大家一起製作與串連內容,強化展覽視覺與意象,讓觀展者能夠更加投入展示情境,是展覽整體設計中很重要的一環,最後還成為資金上的關鍵角色。

透過「數位工具」繪製圖樣,在「運算思維」下,為展覽做最佳資源整合,並透過「企劃組織」讓跨組協作能夠運作順暢。這樣的過程即是專案科一直在強調且期待發生的事情,也是展覽籌備過程中,能夠不斷看見孩子們展現出的價值。


成果與效益:

展覽主要分為三大區域:「學習歷程」、「自主專題」和「畢業生訪談」,從專案科課程地圖的展示、書寫學習歷程的模擬,學生的專題與實作展示,到九年級畢業生對實驗教育、專案科及學校的想法分享,更深入了解學生們每個人的多元特質、技術能力及學習成果。

此外,現場也規劃有主視覺互動裝置、訪談影片感測體驗、學習歷程情境桌、周邊商品等內容,綜合學生各自強項,協作發展多樣性的展覽設計。

展覽共進行三天,人流量共 1000 人,學生共 37 位合力接待、輪流休息、吃飯,服務一天超過 300 個成人,甚至很多是陌生人,可以想像要克服的心理恐懼。兩個分絲專頁創辦一個月,皆有三百位以上的粉絲,在勤於發文、用力分享限時動態下,在學生群體間具有較好的擴散性。


影響力與擴散性:

第一個是學生在未來思維上的改變,能夠讓他們成為一個更有影響力的人。

第二個是相當多體制內外的老師、實驗教育的學生家長來看展,這對於實驗教育圈來說是具有破壞式創新的影響,只是可能還沒開花,從活動通後台看到很多實驗教育圈的人,或是大學教授事先報名的資料,期待我們的展覽能夠影響更多人對於實驗教育和國三學生專案能力的看法!

目前也有一些實驗媒體、教育媒體單位有興趣將此專案紀錄為專題報導,後續希望能以年度為單位持續辦理,以擴大此活動的影響力,讓孩子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用自己的力量產生社會影響力!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