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許家昇 宜蘭縣內城國中小化育分校教師

後山通通變教室


109 年甫轉調至擁有好山好水的內城國中小,準備協助學校開發戶外課程,恰好遇到學校後山之一的大安埤山,被開礦業者申請展延礦權,提出礦場擴大開發,預計將原本高 415 公尺、長得像御飯糰的大安埤山,剷成 200 多公尺高的斷腰山。

面對這個突然的衝擊,我站在學校門前,看著大安埤山,決心要開路上山,將課桌椅搬到山頂,向業者宣示教育主權。抗議業者以一時的私利,破壞山林生態,摧毀內城國中小與化育分校孩子們的教室。

於是,我在 110 年初夏,用一組課桌椅,攻佔了大安埤山的三角點,開設了內城 415 教室,並帶著學生登上山頂上課。延續著這個想法與信念,我又陸續將學校旁的大湖庄山、貢仔子湖山、筆架山的走讀路線開發出來。現在站在校門前,舉目所見的學校後山,真的通通變成我們孩子的教室了!

專案具體內容:

【里山環境 走讀學習】

內城國中小位於員山鄉內城村,內城村依山傍水,除了有宜蘭河上游大湖溪流過,還有太陽埤與羌仔連埤的湧泉埤塘。北面緊鄰雪山山脈三針後山山系,有 214 公尺的大湖庄山,有 385 公尺的貢仔子湖山、有 415 公尺大安埤山、有 630 公尺的筆架山。山下村落則都集中在蘭陽溪沖積平原上,內城就在郊山與平原間,發展出里山風情,吸引了許多青農進駐。這得天獨厚的環境,吸引我來這個學校,想以學校周邊的里山地景,發展里山環境的走讀課程。

里山整套的走讀課程,不只有將後山納為教室,也納入地方文史產業,規劃各年級不同的單車走讀路線,進行地方鄉土實察。這個部分牽涉的學習內容,更為多元龐雜,是另一組方案,未來有機會再做說明。

【單車健行 綠色學習】

內城村田區,偏布湧泉,在田中形成一窪窪的泉池,加上農地順應地勢,地主劃出不同田地,形成有如「破布田」的樣貌。而「破布田」使進出道路彎曲蜿蜒,反而使得田區交通沒那麼直來直往的方便。這樣的鄉間小路,恰恰成為我們學生單車走讀,最饒富趣味及安全的路線。

由於學校位處山的南邊,若要登山,需要沿著鄉間小路,依著山邊,繞至山北面的土地公廟,再開始健行登山。因此,這段到山下的路線,我們就訓練孩子騎乘腳踏車來移動。於是,我們就著手規劃軟硬體設施具備的單車學習課程,使孩子擁有更快速的自主行動能力。

各年級路線及課程活動簡述於下:
一年級:南勢山登高。登高,尋校果園野餐。單車 8 公里,健行 5 公里,爬升 220 公尺。

二年級:大湖庄山登高。爬塔望遠,宜蘭實景地圖課,賞鷹,採果,塔頂野餐。單車 8 公里,健行 5 公里,爬升 220 公尺。

三年級:大湖庄山越嶺環湖。採金棗,取水,野炊員山魚丸湯,湖邊野餐。單車 8 公里,健行 8 公里,爬升 220 公尺。

四年級:貢仔子湖山大縱走。採果,華仁塔,對望大安埤山,尋找林鵰,露營區野餐,iNaturalist 操作與運用。單車 8 公里,健行 11 公里,爬升 350 公尺。

五年級:雙連埤越嶺筆架山下大湖。雙連埤環埤,回探華仁來時路,認識三針後山,登頂筆架山,赤皮湖野餐,俯瞰大安埤山,天梯陡降,再訪華仁塔。健行 13 公里,全程總爬升約 700m,下降 300。

六年級:大安埤山登頂。雨鞋行進,登山杖使用,舊駁上太陽埤,環太陽埤入山,軍事營區,採礦遺跡,黃藤與鴨腱藤,芒萁嶺,鞍部,大安埤山登頂眺望野餐,烘爐地蕃薯養全村,藏在山裡的挖礦路,中華村的水,化育分校吃愛玉。健行 7 公里,全程總爬升約 500m。

【山野教室 自然為師】

內城後山鄰近雙連埤與福山植物園,自然生態豐富,近 10 多年來是台灣猛禽研究會常態性蹲點的研究場域。已故兒童繪本作家,猛禽版畫家何華仁老師遷居宜蘭十多年,經常在這個山區活動,他於民國 110 年離世,遺願將一部分骨灰撒於這個山區,長眠於此。因此,這個山區經年來的猛禽調查資訊,何華仁老師的生態版畫與繪本,還有大安埤山因為開礦所衍生的環境開發議題,通通都成為山野教室中最有魅力的文本與教材。(包括:1.賞鳥觀鷹。2.蘭陽實景地圖。3.iNaturalist 操作與運用。)

【循序漸進 螺旋接軌】

山野教育對許多小校來說,常會因為各年級課務難以規劃,常會一次性全校辦理的方式。同樣的山野學習內容,讓不同學習階段的孩子來體驗,難易程度很難因材施教,所以活動就容易流於形式,每年就得不斷更換路線與地點,不利課程永續發展。

內城後山,從 200 公尺到 600 公尺,從產業道路到需要披荊斬棘的山路野徑,擁有不同的難度與路線。因此,透過這幾年來帶孩子的實際操作。我們選在氣候合宜的春季,規劃各年級可以走得愜意的距離,帶孩子在後山各個位置尋找學校,俯瞰蘭陽平原,中午時大家鋪上野餐墊一起共享野餐與美景。而且,每一個年級路線會搭上前一個年級路線,螺旋接軌再做延伸。除此之外,再搭配秋季不同路線的單車走讀。

內城的孩子透過這些由淺入深的走讀課程,隨著不同的學習階段,潛移默化,就能瞭解家鄉,熟悉自己成長的環境。

【親山愛山 守護家鄉】

內城後山走讀的規劃,致力於使學生從學校移動到野外學習的門檻降低。透過各年級路線的不同,讓孩子對後山走讀課程,一直保有探索的興趣與盼望。

雖然,每年級春季都會規劃一日的後山走讀行程。不過,各班級也可在平日課堂,教師們利用 2 到 4 節課,以村里山邊鄰近學校的步道路線作為健行練習的場域,如:羌仔連埤的隘勇古道,大安埤山前的環山百年水圳,太陽埤環埤步道。有這幾條簡易路線,供作平日的練習與訓練,孩子也能進行短距離的平面鄉里走讀。

正因為孩子們有這麼多的機會去親近山水、接觸鄉里,所以孩子們在實際五感體驗上,有真真實實的互動。而且,在鄉土情懷有深刻的涵詠;在家鄉自然美景的體會下,能真正引發內心的情感去愛自己家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成果與效益:

一、登頂宣示 守護山林:
因應大安埤山開礦事件,使得我們後山走讀課程的路線,將少有人走的大安埤山納入學校課程。於是,把課桌椅搬上大安埤山,帶內城本校與分校的孩子登上山頂宣示環境權與教育權。這些演變與發展,使得兩個村子的大安埤山守護行動,因為有學校的加入,讓家鄉的環境保護行動,具體落實與深耕在下一代的學習課程裡。後來,我們在礦業法新法未通過前,透過環評大會陳情與發言,讓開發案走進二階環評。同時,引發大規模的連署與民意效應,讓宜蘭縣政府特地將大安埤山劃入國土保育計畫第一類,未來為了維護大安埤山的自然環境狀態,將禁止或限制其他使用。這個環境教育課程,不是書本上的,而是我們實實在在的教育行動,我們都成為地方環境發展史的一個參與者。

二、咫尺秘境 親子共學:
山野教育有時會有登名山、爬大山的迷思,而有捨近求遠的現象。內城國中小早期在發展山野教育時,常得租用遊覽車花來回兩、三個小時的車程,來進行山野教育活動,增加許多交通費與時間的成本。但是,自從本校開始後山走讀之後,操作門檻與風險降低。同時邀請家長擔任守護志工,協助交管、陪騎、陪走,共同照護孩子。同時,一起在學校老師的帶領下認識家鄉的環境。因為近在咫尺的後山,有高達 9 成以上住在山下的爸爸媽媽們,不曾到訪。每次走讀,除了開拓孩子的視野,也解鎖了家長們的人生成就。甚至這些地點與路線,成為家長們接待親友們的私房秘境。

三、納入課程 持續推動:
這套後山走讀課程,並非一次就到位的。原本一開始僅發展 200 公尺高,適合觀鷹賞景的路線。後來因為大安埤山開礦,納入披荊斬棘的路線。再來,因何華仁老師離世,我們一群何老師故舊,在劉克襄老師的號召下,又規劃了一條從雙連埤走到大湖內城,憑弔何華仁老師的尋鷹路線~華仁小徑。就這樣利用後山的路徑,由淺入深,由近而遠,由低而高,慢慢地架構起不同年級的走讀路線。透過各班級親師生們實際操練與實施,行政與教學反覆磨合下,走讀路線與課程漸漸成形穩定,於是在學校同仁們課發會的共識下,將這些課程都納入校訂課程。


四、減碳走讀 環保永續:
當我們以後山為學習場域,用單車和雙腳來行動。每個參與的親師生在每趟行程中,都貫徹落實減碳節能的公民責任,這是環境保護行動中最具體的實踐與成效。另外,在健行遠足的習慣下,孩子們在步行與登高中,累積足夠的經驗與訓練,學生們將因為有體力與肌力的鍛鍊,而更能運用雙足去走樓梯或遠足,這就是 SDGs 新世界公民減碳基本能力的培養課程。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本校低年級路線,曾經有凱旋國小與黎明國小中年級各一班學生,前來體驗。
二、低年級路線也曾透過輔導團綜合活動領域辦理過兩次國小教師研習。
三、高年級雙連埤越嶺路線與大安埤山路線,皆有辦理兩次帶領社區村民一起實際踏查瞭解。目前社區村民有十幾名,共同加入我開設的維護群組。在孩子要走讀前,協助走讀路線維護。
四、劉克襄老師曾經撰文,宣廣本校後山的走讀路線。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