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黃鴻儒 臺南市仁德文賢國中教師

SDGs 在仁文


台南市仁德文賢國中的彈性課程,黃鴻儒老師透過學期中的課程設計,讓學生了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意義,並讓學生透過國內與國外的案例探討,學生可以連結世界正在發生的現況,進而落實從自身做起的環境行動,並嘗試影響家人、社區以及整個社會。

學生對於永續發展目標有基本認知之後,課程也延伸自然學科的學習,利用暑假時間帶領學生實地造訪在地的教育場域,透過不同面向的課程設計,讓學生在解說、實做、闖關、相互合作中,串連古今的脈絡,思考現今世界發生的各種問題,在十七項的 SDGs 中,如何在地落實與實踐。

課程中最特別的是讓學生在暑假期間也可以延伸學期中的學習,並真的帶領學生實地踏訪,讓學生對世界與在地資源「有感」,未來他們也才會真的透過「實際行動」去改變世界正在面臨的問題。

專案具體內容:

在菲律賓國家的「回收剩食」影片中,學生驚訝於在世界上的其他角落,竟然還有將垃圾桶的食物重新回收清洗烹煮過再食用的情形,對於該好好珍惜食物更加有感。以世界現況為出發,引領學生進入 SDGs 的目標,讓學生了解為何聯合國每隔十五年就要檢視全球的現況,然後訂定下個階段的目標,全世界一起努力。

在課程的設計中,讓學生「有感」是課程的發想。學生能夠對全世界以及台灣的現況有感,「建立連結」是課程確定的主軸,並期待能夠有進一步的「深化學習」,最後能夠產生「實際行動」。

【課程的設計分成六個部分】

一、國內外 SDGs 個案探討
在課程中透過永續發展目標教育手冊以及從千禧年發展目標 MDGs 到永續發展目標 SDGs 影片,讓學生瞭解每一項 SDGs 目標的意義與對應的國內狀況與世界真實情況。

學生選擇兩個永續發展目標,分別尋找國內與國外的個案,深入瞭解並搜尋相關的影片進行深入討論,思考現況背後的原因以及如何透過行動來達成目標。在永續城鄉的目標中,學生找到了台南左鎮的「小黃公車」、法國的「古蹟與當地旅遊計畫」與印度工程師打造貧民窟的天花板,孩子的眼睛看見了其他國家的現況與改變,從課堂上同學們在其他目標的分享中,可以知道孩子們已經對世界「有感」了。

二、從「水質檢測」與「生物多樣性」談「水資源保育」
課程連結國中自然領域所學習的內容,帶領學生前往學校附近的「二仁溪流域中心」進行在實際的場域中延伸學習。教師引導學生探討在台南地區,水質淨化的處理過程,從水庫到家用的自來水的水質淨化完整的過程,並探討污水處理的過程,有哪些方法可以將人類與工業活動所產生的污水處理乾淨,而後排放。

在位處台南市低窪地區曾經歷經過八八風災的仁德保安地區,興建滯洪池的必要性。透過二仁溪故事館的實地踏訪,學生可以更深入瞭解滯洪池的結構、水淨廠的曝氣原理。而透過解說除了瞭解硬體結構之外,也可以更瞭解附近的生物相與環境生態。

三、從「重力輸水」談「物質分離」與「物種保育」
在山上淨水道的課程中,學生透過小組合作運用自然課程中所學,量測階梯的坡度,可以運用平板載具或是手機完成坡度的計算。而循著階梯拾級而上,抵達最上方的平台時,老師也講解棲息於淨水道中的蝙蝠種類與蝙蝠在生態環境中的重要性。

在烏山頭水庫與曾文水庫興建之前,台南淨水道以重力流動方式供給民生用水,課程中引導學生了解當時在衛生工程上的重要性。學生在台南山上區的花園水道博物館參觀,運用水道博物館中的 APP,進行闖關課程活動,認識「快濾池室」、「快濾筒室/辦公室」及「送出唧筒室」等設施的作用,並瞭解臺灣自來水之父─威廉‧巴爾頓、都市的醫生─濱野彌四郎以及八田與一在水利工程上的貢獻。

四、從二仁溪的前世今生談「濕地保育」
從台灣的產業演變探討對於河川的影響,說明河川從乾淨到被嚴重污染,而後陸續整治的過程。以二仁溪的電鍍產業、畜牧業廢水河川污染讓學生探討,在產業發展與生態平衡中的省思。

課程中探討電子垃圾在台灣與全世界處理的狀況,以二仁溪河岸的 PCB 板所造成的污染,連結迦納電子廢棄物的露天燃燒案例,探討電子垃圾該如何處理?在世界上是否有成功處理的案例?

帶領學生前往舢筏協會由講師進行濕地的生態解說,並搭乘竹筏進行二仁溪沿岸的導覽講述二仁溪的前世今生。在白沙崙濕地進行潮間帶的生物觀察,除了觀察招潮蟹與彈塗魚之外,並給予學生生態攝影的任務,讓學生試著去拍攝「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的照片,透過觀察與拍照的過程發現生物、環境與整個生態系的相互關係。

五、海洋廢棄物的省思
教師在課程中利用影片說明海洋廢棄物的產生,以及目前全世界海洋廢棄物的數量。引導學生統計個人與家庭一天使用的塑膠袋數量,然後計算下來一個月、一年會使用多少的塑膠袋。請學生思考如何透過行動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達到環境減塑的永續目標。

海洋廢棄物對於生物與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是在課程中要讓學生去探討的,學生在洋廢棄物的相關的影片中會知道,在海上漂流的廢棄物對於環境會造成什麼影響、會影響多久,並思考在已經存在的現況中,我們還可以怎麼做。

老師帶領學生騎自行車前往茄萣海岸進行海塑廢物調查的課程,在過程中撿拾並記錄海洋廢棄物的種類與數量。教師讓學生分享淨灘的心得,可以請學生分享所收集的海洋廢棄物的種類與數量,以及自己在淨灘過程中的感想。分享台灣女孩研發「湛・Azure」海漂垃圾收集機器人,團隊要讓大海恢復湛藍的故事。對於永續環境無塑海洋,我們可以怎麼做?請學生寫下自己可以做得到的三個減塑行動。

六、烏山嶺水利古道(東西口縱走)
台灣的地形地貌、降雨的情形進行探討,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能夠把水資源存留下來?教師請學生收集台灣水庫的資料,以及這些水庫興建的位置通常都會蓋在何處。在台南地區的曾文水庫、南化水庫與烏山頭水庫在供水的功能上是否相同呢?水庫的蓄水容量會一直維持不變嗎?除了水庫的興建之外,是否有其他的方式達到儲水的目的。

請學生收集世界各國如何將水資源留下來的資料,並針對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討論。針對學生所收集到的資料,可以進一步探討興建的水利設施,是否有因應該國家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

實地走訪烏山嶺水利古道,觀察並記錄水利工程在台灣的重要性以及水圳古道的生物多樣性。在古道的路線中除了可以看到遠方水庫之外,也可以看見「泥岩」的地形樣貌。台灣的泥岩惡地地形受颱風、暴雨等影響劇烈,侵蝕速率遠大於一般世界上其他地區之泥岩惡地。學生除了可以真實看到遠方的泥岩地形之外,也可以從泥岩的岩壁走過,觀察體驗世界級的地質景觀。

從認識聯合國 SDGs 的目標到了解全球環境相關議題的現況,進而從在地的學習場域出發,透過課程的六個部分深化學習與連結,進而能夠有具體的環境行動解決所面臨的問題,這也是仁德文賢國中的 SDGs 課程想要達到的目的。



成果與效益:

一、立根家鄉、放眼世界
學生參與了二仁溪流域教育中心的水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的課程,也會利用假日的時間前往中心與老師們進行鳥類調查的任務。在中心舉辦的「贊贊市集」的活動,學生也會前往參與每一個攤位的活動,並將成果帶回與老師分享。而也會積極參與國際珍古德協會辦理的根與芽環境教育闖關活動。

二、校內的跨域連結
在彈性課程中對於 SDGs 的探討,也延伸到校內地理課程的內容。在地理課的西亞與北非課程老師也跟 SDGs 連結,主要是延伸課本以外的學習。在 SDGs 目標下選擇一個國家,針對所發生的事件進行深究,並說明自己的看法。彈性課程能夠在學科課程看見跨域連結,地理老師也在夢 N 的研習與跨縣市輔導團的分享課程的成果,對於跨域連結這也是所樂見的成果。

三、水質淨化創意模型比賽得獎
在課程中探討水資源的重要性,透過水質淨化模型的製作更可以瞭解水資源之得來不易。學生以「霍爾的移動城堡」與「東京晴空塔」為發想,製作了水質淨化的模型,在評選過程中評審委員詢問了塑膠微粒的粒徑,當學生可以直接回答出來時,委員讚美不已。最後獲得青睞,兩組分別得到了特優以及優等的好成績。

四、國際海洋日環境教育闖關活動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與喜樹國小的邀請,學生有機會參與國際海洋日的環境教育設攤闖關活動。以海龜為主題,學生們用木質抽屜設計了一個闖關盒,模擬海龜要回到岸上產卵時會遇到的種種困難,以及如何避免人為的原因造成海洋生物的危難。

而環保局長在參與闖關課程後也建議學校可以提出海廢裝置藝術的計畫,將校園或社區的某個角落改造成具有教育意義學習角落。現場的環保團體也邀請我們可以在他們未來的環境教育活動中一起參與。雖然是大雨傾盆擺設關卡的體驗,但對於學生來說是很難忘的體驗。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環境教育輔導團分享
在台南市輔導團的兩場研習中,也分享了 SDGs 在仁文課程的成果。從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到實際的課程實踐,也與現場參與的老師們熱烈討論。

二、全台首學課程博覽會分享
鴻儒老師在 2023 年的全台首學課程博覽會擔任說課教師,分享「SDGs 在國中的實踐與應用」。與線上參與的老師、家長和學生們分享課程的成果。並讓學生也一起分享課程參與的心得與回饋。

三、校外的連結
與鄰近國中的老師團隊討論海塑廢物與節能減碳的課程教案,在配合 5G 計畫與 PBL 的課程設計中,討論並梳理課程的脈絡。

四、跨縣市交流分享
應屏東縣南州國中老師的邀請前往分享課程的應用,與自然領域的老師們分享 SDSs 課程的設計與脈絡。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