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具體內容:
【夥伴教師共備計畫】
在課程開始前,校方邀請兩位專業老師入校共同備課,並由社會領域的六位原校老師共同合作,研發教學方案。教師團隊認為要先了解「學生怎麼理解『找資料』、『接受訊息的來源』,才能有效教學」,於是首先調查六年級學生的媒體使用習慣,發現學生其實已經不太看電視,大多數來源都是從平板或手機看短影音、影片,所以自媒體比例遠高於各種傳統媒體。
對於現代公民素養的養成,媒體識讀是目前的顯學之一,備課教師團隊藉由全球議題結合媒體查詢與應用,在各節課之間鋪陳各種資源分配不均,包含糧食分配、資源不足,當學生擁有基礎學科知識後,延伸到新時代數位資訊傳播。
透過教師團隊完整的課程設計與引導,學生推論出媒體洗腦的起點是「媒體偏食」、「缺乏議題敏感度」。結合「平面媒體」作為學習鷹架,進而使用「媒體新聞數位資料庫」作為探究基礎,課堂討論「資訊內容可信程度」作為高層次思考的提問,創造學生對媒體偏食、訊息判讀的經驗,再延伸討論「假新聞」、「個資安全」等,經過一年的教學實作後確定這樣的教案設計是可行的。
一、課程案例:全球人口大爆炸
六年級社會課程裡,講述「糧食不足」、「貧窮」、「糧食過剩」,以及「世界水資源是否不平均?」等概念,與資源息息相關的問題,就是人口的暴增。
在講述「全球人口爆炸」議題時,老師引導學生回憶上學期(2022 年 11 月 16 日)補充的時事新聞「達標!菲馬尼拉女嬰今晨誕生 成全球第 80 億人」,瀏覽
「人口時間網站」,記下這一刻世界人口數字,請學生觀察課本圖表,說明全球人口現象。
接下來的節數中,老師提出問題,包括「人口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麼問題?」
、「臺灣的人口政策和世界其他地區有什麼不同?」等,讓學生閱讀「學習吧」線上資源分組討論作答。此外,也會根據議題製作標題,依據自己所查詢資料,選定人口問題類型(如人口過多、人口生育數少等),提出自己覺得可以呼籲大家注意的標語,例如印度是人口最多的國家,學生提出都市擁擠公共設施改善計畫;台灣少子化問題,提出改善勞動力缺乏的標語等。
結合數位搜尋學習,內化為知識後,再利用課堂活動動腦學習實際運用。
二、課程案例:資源大危機
全球資源有限,加上人口成長,汙染和浪費資源等,造成資源分配不足的問題,有些地區因戰爭而引起飢餓與貧窮,有些地方因貧窮而引起戰爭衝突。對於資源貧乏國家,經濟發展更加不利,而工商業發達國家,大量消費礦物資源,將使得未來全球資源面臨短缺的困境。
在此課程中,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搜尋資料作答,問題包括「石油價格上漲,對需要開車、騎機車上下班的家人有什麼影響?」、「礦產資源分布不均的現象,可能造成什麼影響?」、「未來全球礦物資源可能面臨什麼問題?」
在搜尋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在積累知識內容的同時,也必須思考這些問題看似遠在天邊,其實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接著在課堂上安排『配對遊戲』,即教師以 Wordwall 展示世界地圖,以各色標籤代表石油、煤、天然氣等礦物,請學生依照蒐集資料,將標籤移動在該礦物產量較多的國家上,完成全球礦物資源分布圖。完成後,學生分成兩組,一組為礦物資源豐富國家,討論要如何利用資源,才不會過度浪費;一組為礦物資源貧乏國家,討論要如何解決資源需求問題,討論完後,再上台發表想法。
【透視世界資源的數位公民】
社會領域的教學常會提供新聞事件,作為學生真實情境的討論案例,或是希望學生提供佐證資料支持自己闡述的論點。因此,對於媒體資訊的判讀與覺察不同觀點的能力,是學生不可或缺的素養。
本次數位教學工具與媒體素養融入教學中,運用「學習吧」學習平台讓學生可以在課前進行自學,讓學生先有所準備,再進入課堂進行小組討論。
媒體的型式和種類很多,依照正常社會課堂進度,以每一跨頁 40 分鐘進行,前三節課以數位資源融入學習為主,第四堂課因為有前面的知識概念建構,所以延伸到媒體素養,以主題探究任務,進行媒體素養融入教學,帶領學生查詢資料庫。
媒體素養能力包含「近用」(Access)查找、使用媒體,探索、策展資訊之能力。光華教師團隊聚焦的,是在社會學科「查找資料時能擴大瀏覽面向、過濾訊息」。課程在設計階段時,教師團隊曾利用三週時間測試高年級對「臺灣族群分類」這個主題下,如何利用「網域」快速連到可信網站,這類主題可廣泛使用在「原住民族」、「多元文化」等主題,五年級和六年級都有類似單元,如果以教科書每一跨頁平均一節課授課,搭配數位教學自主學習方式,聚焦在「專題研究的任務」,則學生查找資料時遇到困難,老師就可以立刻加入 20~30 分鐘左右的相關引導。
而「內容農場」的生成、「知識性網紅製作的影片洗腦」,必需藉由更多同類主題影片比較,才能發現網紅的立場與意圖,例如史、地、社會議題類影片網紅 「Cheap」、「志祺七七」、「老高與小茉」,對比 BBC 新聞主播短片,比較其差異,所以運用主題探究的時間,可以融入這些媒體素養能力,且也更符合十二年國教課綱要求的領域統整和探究實作需求。
成果與效益:
一、老師──整合運用 AI 人工智慧於課堂設計
AI 人工智慧應用已廣為所知,教師順著這股 Chat GPT 的 AI 趨勢,在設計教學流程時,善用 Chatgpt 的 AI 智慧,老師先寫好教案,而後回頭檢視 AI 給的活動和標題,選擇與改變適合的方向,藉由「向 AI 有效提問」,學習到「教師如何藉由 AI 找靈感或檢視教學盲點」,這樣的思考邏輯和應用角度,仍凸顯人類判斷學習者特質,而後藉由 AI 所提供的思路,讓教師與學生思考發現盲點,進而找到關鍵問題。
二、學生──在開放的討論下,學習判定新聞報導中的「事實」、學習找到「媒體立場」
對於「媒體立場」的定義,學生的媒體來源幾乎是「網路媒體」,對於「平面 媒體」、「電子媒體」的經驗薄弱;要讓學生瞭解「新聞」、「事實」之間的差別,確實要多點鷹架,恰好授課前發生一則能引起學生共鳴的事件,2023 年 4 月 27 日 Covid-19 疫情指揮中心召開召開最後一場記者會,並說明將在 5 月 1 日解編,防疫朝向常態化。這一個歷史性時刻,在隔天平面媒體大幅報導,三大報紙中有兩家(自由時報、聯合報)以頭版頭條刊登,但「標題」說法迥異,而中國時報雖刊載在二版二條,除說法與自由時報迥異之外,提出的明確數字天差地遠,學生一目了然。因此當教師以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關注「媒體」,很輕易就進入「媒體會有立場」,然後經過分析資料後,在引導學生討論,為何一份報紙那麼便宜,便宜辦報的背後,讀者被控制了什麼,然後再延伸,平面媒體的新聞,會以網路媒體新聞方式被不斷引用,如果再加上 Youtuber 或一些名嘴(或網紅)的個人意見,造成詮釋不同,每個人所收到的訊息就會更片面,更遠離事實。在以上這個時事新聞的鷹架下,以課文提供的「南海」圖片,討論學生很感興趣的兩岸爭議問題, 亦是一個有趣的討論方向。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組建高年級「媒體素養探究式學習」教學方法與策略模組,共計受惠學生數 1,200 人,未來受惠家長與教師數 3,000 人。
二、培養高年級學生在「媒體素養探究式學習」學習的態度,應進行能力分析,提出能力分析報告一份。
三、藉由公開授課,從共同備課、觀、議課,實踐「媒體素養探究式學習」跨校公開課與直播,實際研發參與人數 30 人。
四、辦理定期交流學習媒體素養探究式學習的教學方法及策略研討沙龍預計餐與及觀看人數 200 人。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