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A.T.M.社會學思達教學社群

社會領域探究學習:以議題引發洞察力與好奇心


社會領域長期被定義為「背多分」的學科,學生在會考社會科考高分卻缺乏人文素養,或是認為社會科都是背不起來的知識,是讓我們感到擔憂的現象。教學現場的親師生普遍認為社會科需要記憶許多學科知識,透過課後的小考檢測學生知識記憶的成效是常見的評量方式。還有另一種生態,是運用教學吸睛活動,在課堂中發展有趣的教學活動,實則偏離了學科的學習重點。

A.T.M.社會學思達教學社群聚集來自全台各地的國中社會領域教師,以發展概念為本的探究實作課程為目標,運用學思達教學實踐社會領域素養教學。我們組織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共備產出概念為本的學思達講義,將生活議題的探究歷程編寫入講義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理性思考與價值判斷。我們相信連結 SDGs 的議題探究,可以在每週一堂的部定課堂中實踐,在議題探究的歷程中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自主學習與思考表達。


專案具體內容:

【有感教學從議題探究出發】

創造有感教學的第一步,是將與學生經驗相關的生活議題帶入課堂,我們期待學生在社會領域的課堂中,能夠產生「竟然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覺察問題)、這件事情跟我想像的不一樣(分析問題)、未來我可以多做一些什麼(觀點取替與行動改變)」的變化。

我們以概念遷移的模式導入生活議題在學科概念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更有利於實際上是合科學習的學生,運用可遷移的核心概念整合社會學科的概念與事實,讓教與學都更能發揮效能。每一份課程講義從「課前思考」題組出發,運用發生在家庭、校園生活中的案例進行焦點討論,引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動機,接著在接下來的 5~6 堂正式課程中,開啟 SDGs 與議題融入教學的探究,各年段課程主題與聯結的議題舉例如下:

一、地理科:
1.土地利用與環境倫理──台江內海沙洲變遷探究(環境教育、SDG13)
2.永續城鄉發展議題──美麗灣開發事件探究(環境教育、原住民族教育、SDG11)
3.漠南非洲可可公民貿易議題探究(人權、環境教育、SDG10)
4.西亞難民議題探究(人權教育、SDG10)
5.在地地名與產品行銷議題探究──以臺南永康區為例(環境教育、SDG11)
6.鯨豚危機──海洋塑膠議題探究(海洋教育、閱讀素養、SDG12、14)

二、歷史科:
1.日治時期臺灣的政治與社會發展現象探究(原住民族教育、SDG10)
2.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探究──以吾雍.雅達烏猶卡那的故事(人權教育、SDG10)
3.近代民主國家的形成歷程探究──以東亞國家為例(人權、全球議題、SDG10、16)
4.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歷程探究(閱讀素養、全球議題、SDG10)
5.戰爭的本質──近代世界戰爭使探究(人權教育、SDG10、16)

三、公民科:
1.家庭平權議題探究(性別平等教育、SDG5)
2.原住民族歲時祭儀探究(多元文化、原住民族教育、SDG10)
3.社會變遷中的公平正義──無家者議題探究(人權、法治教育、SDG10、16)
4.校園霸凌事件兒少保護探究(人權、法治教育、SDG10、16)
5.勞工權益議題探究(人權、法治教育、SDG8、10、16)
6.智慧財產權議題探究(法治、生涯規劃教育、SDG8、16)
7.廢死與廢死不可的抉擇(人權、法治教育、閱讀素養、SDG8)

每份講義皆會聯結一個重要的 SDGs 進行生活議題探究,情境脈絡化的課程設計,促進學生連結自身經驗開啟社會領域的學習,並在文化中看見自己的本體。運用焦點討論法的提問架構的引導學生資料解讀,培養學生跨學科的分析、思辨、統整、評估與批判的能力,而這些能力也正是國中教育會考檢測的四大分項能力,每一堂課程的實施,都在培養學生保 B 或達 A 的會考實力。

我們發現孩子們的生命系統愈來愈多元,課程設計需要建構在真實需要理解的議題與事物的探究歷程,有意識的覺察已知,激發對未知的好奇,進而開啟自主學習之門。

【研發概念為本課程設計的跨科共備模組】

議題融入教學、概念為本課程設計和學思達教學都需要教師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包括深入瞭解議題、學科概念和學思達教學方法,以及能夠整合這些元素進行教學,社群教師運用「A.T.M.備課模組」:「A.教學內容分析」、「T.學習目標設定」、「M.教學媒材(學思達講義)產出」三個系統化的共備歷程,確保不同學科的教師有共通的共備語言,進行教學內容分析與設定學習目標,共創課程核心目標,並產出課程概念圖。根據課程概念圖中的概念關係,選定與可以串聯生活事例、學科概念與核心概念的議題設計整體課程,避免產出各說各話的核心概念或課程目標。

為顧及不同地區、族群及學校類型的特色,共創產出課程概念圖後,社群教師根據自己學科專業與學校學生特色,搜集時事或在地議題相關資料設計課堂講義,學生在議題探究的過程中,理解到學科概念與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出探究的能力,以及願意參與議題的態度與價值。

在學思達課堂中,教師自編的講義引導學生自學與思考,再進行書寫和口語的表達,表達後經由老師引導再次進行比較、分類、排序、評鑑等鷹架歸納與統整學科概念,學生的學習是經由閱讀與分析講義資料後覺察學科概念,同儕對話後的激盪聚焦學科重點,以及師生互動後的成果帶出核心概念的總結。

概念為本的學思達課堂所進行的教師統整,十分考驗老師的學科專業素養,要能在學生看似發散的個別化表達中,帶著宏觀概念進行統整,再引導學生建構出學科概念與宏觀概念的關係,過程中以提問當作鷹架,學生的表達或理解若是不夠聚焦,提問的就需要切割得更細緻。而教師設計講義提問、選取講義素材、課堂統整指引的關鍵導航器,就是設計課程前透過團隊產出的「課程概念圖」。

【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

國中生的自學、思考與表達能力都需要老師專業介入引導,學思達講義與課堂中五環的教學循環,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鷹架,我們同時採用了 ICA 的引導技術,以焦點討論法四個層次的架構建立有層次的提問脈絡,並且加入安排順序、擴大參與、說出想法、表達聚焦等團隊共創策略,一步步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資料閱讀、問題思考、資料分析、小組討論與表達想法。

一、學思達教學法
學思達講義與五個課堂教學循環(學生自學、思考問題、小組討論、學生表達與教師統整),是建構學生自主學習能的關鍵要素。講義編寫層次分明並有清晰明確的引導語句引導學生閱讀資料,學科概念與知識的輸入由老師講述轉化,由講義引導學習,自學的素材除了課本內容外,更包含議題相關的新聞影片、圖片、文字報導、專題文章等。講義的提問設計不是只在資料中找答案抄上講義,而是透過不同認知層次的問題建構思考地圖,引導學生主動分析資料、詮釋分析結果。

以國中八年級的課程設計為例,中國近代史、東亞區域地理、生活與法律等課程須提供較多元的文本資料,課本內容的字數也增加,課堂中有部分閱讀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時間較為吃力,需佐以小組討論與大班表達等機制,刺激思考與提供學習鷹架。小組交流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也是透過同儕提供學習鷹架的環節,根據提問的難易度決定是否需要進行討論與討論的方式。學生表達的階段是教師評量學生學科概念學習理解程度的環節,課堂的師生對話歷程幫助學生釐清迷思概念。最後老師再根據學生的表達內容進行統整歸納與概念延伸,整個歷程老師的大腦中需要帶著清晰明確的課程地圖導航,才能引導學生達到核心概念的理解。

二、ICA 引導技術
學生的自學、思考與表達需要老師專業的引導與培育,因此我們在課堂中運用 ICA 的引導技術帶領學生進行議題的討論,讓學習變得更有意義並促進團體的溝通。

1.焦點討論法是一個全面、系統的過程,我們將四個層面的思考過程作為建構問題的「架構」,而非只是提問的公式。焦點討論法要能連結課堂中的學科教學,最重要的是課程學科概念和核心概念的釐清,「焦點」確認了,引導者才能帶領學習者從情境觀察、經驗連結到進行清晰且明朗的思考,最後甚至能夠達成學科概念的理解、認知的調整、發現生活問題、提出解決策略等學習目標。運用學思達講義和學思達流程操作焦點討論,則是可以讓每次課程的學習和討論更有效率和具有連貫性。

2.團隊共創法是焦點討論法的延伸,需要大量運用焦點討論法的思考層次,且引導的機制更為細緻、多元。兩項策略在課堂中搭配使用,帶領團體深入探討事件、現象的意義或萃取學科概念,也可以帶領團隊發現問題、建立班級經營共識、或提出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

學生能夠在這樣的課堂裡進行議題探究及自信表達,在建立孩子對於社會領域學習的興趣及自信時,累積了會考所需的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成為具備社會實踐力的未來公民。



成果與效益:

一、本方案每學年至少 10 所學校教師實施、約 2,675 位學生參與。

二、學生課堂回饋:
為了更貼近學生的學習需求,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每學期結束前,我們設計課堂回饋問卷,搜集學生在課堂中對自己的覺察,以及對於教學策略提出自己的想法。根據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一週一節社會領域課程,接過一年的課堂培養,學生在「小組討論」環節的學習收穫感受較深,其次則為「學生自學」與「思考問題」。若能一週三節社會領域都運用同樣的素養教學策略,加上老師所設計的講義具備情境脈絡化的結構,學生則可以在一年後明顯感受到「學生自學」以及「思考問題」的學習成效。表達力的提升則是更需要時間的累積,學生回饋透過 ICA 引導技術的引導,讓自己更能勇敢在課堂中表達,不害怕想法與他人不同。以下為不同年度、年段、區域學校的學生質性回饋。

1、閱讀資料與分析思考能力提升:
a.之前的我很逃避有類似需要閱讀之類的題目,老師編寫的講義對我來說很有幫助,很多時候可以獨立思考了,還有訓練我閱讀題目的能力。(臺南鹽行國中 111 學年度八年級生)
b.老師的講義能夠有其他資料幫助我理解課本的內容。(臺南鹽行國中 111 學年度八年級生)
c.從問題的反面思考,將資訊分析得更透徹、完整,並看見隱藏在其中的資訊。(臺中清水國中 111 學年度畢業生)

2、團隊合作與溝通表達能力提升:
a.會自己思考問題,討論時會跟組員分享想法。(臺南鹽行國中 111 學年度八年級生)
b.能夠討論,表達出自己的答案,對團隊有所貢獻。(臺南鹽行國中 111 學年度八年級生)
c.可以體驗到不同的學習方式,因為每一次都會收取經驗,所以每一次的問答都可以整合出一個比較完整的答案。(臺南安平國中 111 學年度七年級生)

3、自主學習動機提升:
a.學思達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思考,不是靠事後用死背的,間接讓學生直接在大腦中建立一套抓重點的系統,也能讓學生培養獨立思考,與他人討論的能力,這是未來每個人都需擁有的基本能力,而且最後在複習時,就像在資料庫裡抓檔案,一下子記憶就又回來了!!(臺南永康國中 108 學年度畢業生)
b.想當初妳初來乍到時,我完全不習慣妳的教學方法,因為和之前完全不一樣,剛開始我還是挺排斥的...但當我開始瞭解這樣學習的好處之後,慢慢的,我也愛上了這種學習方法,更期待上社會課,更想表達自己的想法!老師,妳的教學方法真的很棒!但學生剛開始肯定會不習慣,所以,請您體諒一下,但絕對要維持。我如果有幸能成為社會老師,我也一定會這麼做的!最後的死刑議題也是我最喜歡的課程,用它來寫個小論文好像也不錯!(臺南鹽行國中 111 學年度畢業生)
c.有自己的想法意見,不會只是看課本、影片,還因為思考,上課比較不容易想睡覺。(臺中清水國中 111 學年度畢業生)
d.我從一年級很不願意配合老師的做法、二年級慢慢學會表達、三年級可以想出很多沒有人發現矛盾的點,我喜歡自己的進步。(臺中清水國中 111 學年度畢業生)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概念為本學思達講義線上分享平台:
自 2020 年起截至目前為止,社群核心夥伴在 A.T.M.社會跨科學思達共備社群講義專區上傳共 329 份國中社會概念為本學思達講義,累積約 71,900 次的下載數量,提供社群內外各年段社會領域教師運用,並開設教師增能共作坊,示範學思達五環運作策略增能與講義設計共備等課程。

二、開放教師觀課,加速擴散與連結:
社群核心成員須通過學思達教育基金會的「學思達基礎能力認證」及「學思達開放教室認證」,經常性開放課堂提供社群夥伴觀議課,目前有 10 個區域的團隊夥伴開放教室提供大家觀議課共學。我們同時經營社群臉書和 YOUTUBE 頻道,分享工作坊和課堂實施歷程的文字或影像記錄,以方便社群內外的社會領域教師線上自學。

三、跨域合作,精進共好:
目前社群夥伴與誠致教育基金會、KIST 學校合作,設計各版本通用的社會領域學思達講義,拍攝教師統整的解說影片,提供學生自學思考後能夠觀看教師的解說和統整影片。社群夥伴也積極將跨校社群中的學習與實踐成果,透過觀議課,在校內影響不同領域的教師。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