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李秉光 宜蘭縣士敏國小教師

水資源及河川教育


水與生命息息相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所必需。因此了解「水從哪裡來?流到哪裡去?」對於環境保護、社會安定與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每個人對於水資源的需求不外乎適時、適量、質佳、價廉。然而,我們的河川面臨日益嚴峻的威脅,如降水型態改變、過度開發、污染與外來種入侵等,這些都將嚴重影響生物多樣性和我們的生活。

有鑑於此水資源和河川教育變得至關重要。透過教育,我們能夠深切理解水資源的價值,學會愛水、惜水,保護我們的水環境。河川教育也有助於提升民眾認識環境議題,激發對生態保育的熱情。

專案具體內容:

【水資源教育】

一、藍色河流。一場大雨,對地表上的河川會帶來什麼影響?學生直覺地認為─河裡的水變多了;但是否想過,河川流量變化的「過程」是什麼樣子?在這個過程中,生活在流域的居民們,會受到甚麼樣的影響?透過一場模擬降水的活動,讓學生能觀察河川流量的變化,並藉由解讀記錄到的數據,討論河川流量變化造成的災害與可能的解決方案。

二、入侵者。「假如家裡被不請自來的客人佔領,而且怎麼趕都趕不走,那該怎麼辦?」課程中,學生將認識什麼是水生外來入侵種,並以遊戲來模擬物種對棲地和資源的競爭;在最後藉由資料剖析與歸納,找出預防和管理水生外來入侵種的方法。

【河川與水環境教育】

一、溪流生物觀察。水生生物百百種,蘇澳溪裡有幾種?透過溪流水生生物的形態構造與生態棲位的簡介,學員對於水生生物將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另經由生態調查技巧的教學與器材的實際操作,讓學員在學習調查的過程中培養環境行動技能。

二、溪流水文調查。藉由一連串的物理項調查,如:溪寬、水深、流速、水質來認識河流的現況;另透過實地觀察河床堆積的泥沙及各式各樣的岩石,認識河川的外營力對地表產生的影響,發現大自然雕塑大地的奧妙,進而對自然環境產生敬畏之情。

三、認識水生無脊椎動物。透過角色扮演遊戲,讓學員體驗環境壓力對水生無脊椎動物所造成的影響,暸解健康的溪流生態環境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課程中另將透過簡易的方式觀察及認識住在蘇澳溪裡的無脊椎動物。

【溪流探險趣教案詳述】

一、概述:水生生物百百種,白米溪裡有幾種?透過溪流水生生物的形態構造與生態棲位的簡介,讓學員對於水生生物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另經由水生生物調查技巧的教學與器材的實際操作,讓學員在學習生物調查的過程中培養環境行動技能。

二、學習內容:
環E1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環E2 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環E3 瞭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而保護重要棲地。

1、透過 Google Earth 向學員介紹蘇澳溪流域,包含主流與其他支流的發源、流向、過往及現在。
2、告訴學員認識一條溪流我們能做的事情,包含:簡易感官調查、測量(溪寬、水深、流速、水溫)、理化檢測(pH 值、溶氧量、濁度)及生態調查。
3、讓學生聚焦在生態調查工作:為什麼要做生態調查?讓學員知道環境雖然可以透過各種物理化學監測來反應其濁度、溶氧量、酸鹼度…等情況,但生態系統卻無法僅由少數的物理化學監測數據來表示。有些生物由於長期演化的結果,僅能適應某些特定的環境,反而能成為象徵某種生態環境的指標,因此生物指標(bioticindicator)一直被認為是監測環境狀態的有力工具。
4、向學生介紹「台灣河川水質魚類指標」,讓學生知道這是一種用來監測環境的方法。不需要複雜的儀器,不需要投入龐大的資金,僅需要會採集、能辨識幾種魚類,便能用來判別水質的狀態。
5、向學員介紹溪流水生生物的形態構造及生態區位:白米溪中常見的水中生物概分為:魚類(中表層、底棲型 )、蝦類、蟹類、昆蟲及兩棲爬蟲類,等⋯但在介紹溪流水生生物的形態構造一節以魚類身體的構造為主。

6、不同生態棲位造就不一樣的外型。例如同樣都為淡水魚,溪哥與台灣吻蝦虎的構造就不太一樣:
(1)溪哥為水域中中表層的魚類,台灣吻蝦虎為低棲型的魚類,兩者在外形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底棲型的魚類腹鰭特化成為一個吸盤,好讓其可以在湍急的溪流中吸附在石頭上方,另身體多半為扁平狀,眼睛長在頭頂上方。
(2)花鰍以濾食河川底層的植物碎屑、藻類為主,性喜以泥沙為主的底質。溪哥為肉食性攝食小魚、小蝦及水棲昆蟲故與中華花鰍分居不同的生態區位。

7、進行水生生物調查技巧教學與器材操作演練:透過課室模擬場景先讓學員知道進行水中生物調查常用的手法與常用的工具如窺箱及手抄網。
(1)不同於其他場域夥伴常使用的木製窺箱,當初我便利用同事哺育小朋友所留下來的奶粉罐製作觀察工具。利用開罐器將奶粉罐的罐底移除,繃上採購救生衣的包裝袋之後,再將奶粉罐的塑膠蓋開洞之後重新套回罐身。此舉除了可以讓每個人都有方便好用的工具之外也便於收納,而原本只能丟棄的塑膠蓋也成了保護窺箱的工具,有效延長窺箱的使用壽命。
(2)至於採集工具手抄網的加固則是利用切開的水管與束帶,將原本必需緊貼河床使用的網子容易耗損的一側予以加強,如此更能延長整體網具的使用時間。
(3)透過示範與模擬讓學員暸解進入水域後該如何進行操作,以及維護自身與他人的安全。

8、實際下水調查及物種分類:
(1)示範救生衣的穿著步驟與在水中自保的方法。
(2)帶領學員到水邊,請他們先站在水邊以眼睛觀察水域狀態,水色是否清澈?有無混濁?水面上是否有油污?
(3)再請學員走入水裡感受水的溫度,並請他們伸出手來觸摸水的狀態,是黏稠還是滑滑的?把水捧起來嗅聞是否有臭味?告訴學員即便感官調查告訴我們水很乾淨也不可生飲,因為在清澈的水中還是可能有致病的細菌或微生物。
(4)再請學員將窺箱壓入水中進行觀察,並注意他們是否壓入過深以至於水流入窺箱,影響使用者體驗。
(5)提醒學員小組間盡量分散以避免影響他組進行觀察與採集;小組成員則應互相關照與協助,若有任何疑問請隨時呼叫。
(6)採集後讓學員進行分類,提供淺盆、觀察皿與寵物箱,學員能依據先前所學的型態特徵等辨識依據將採集到的生物進行分類。
(7)先回到分類現場的組別先分類以制定某種分類標準,而後續到來的組別就依規則進行分類工作。

9、討論、分享及總結:
(1)回到教室後發下小卡,請學生就今天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進行紀錄與分享。
(2)詢問學員經由實地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得知白米溪的水質為何?為什麼?
(3)再問白米溪是否為一條有生命力的河川。讓學員知道一條有生命力的河川除了天成更需要人和,那便是最少限度的干擾及最大限度的保護。



成果與效益:

教育是培養未來世代環境意識的重要關鍵。水資源教育和河川教育的活動,不僅為能學生帶來豐富的知識,更能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在水資源教育「藍色河流」課程中,透過模擬活動將能親身觀察大雨對河川的影響,並學會記錄河川的流量變化。這讓學生意識到河川流量變化可能引發的災害,也啟發了他們尋找解決方案的動力。在「入侵者」中,學生透過遊戲模擬水生外來入侵種,認識這些入侵物種並思考預防和管理的方法。這激發了他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讓他們明白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並願意在日常生活中採取行動保護水資源。

在河川與水環境教育活動中,學生進行溪流生物觀察,認識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和生態特徵。這讓學生更深入了解河川生態系統的複雜性,也讓他們意識到保護水生生物的重要性。進行溪流水文調查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調查和評估河流的現況,包括水文條件和外營力對地表的影響。這讓他們更加尊重大自然的力量,懂得欣賞大地雕塑的奇妙。透過角色扮演遊戲和觀察無脊椎動物生存的方式,學生更加深入了解環境壓力對生物的影響,並意識到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育的力量是無窮的,透過這些水資源和河川教育活動,學生將不僅在知識層面受益,更在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上有所成長。他們將成為尊重自然、珍惜水資源、保護環境的行動者,為創建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奮力前行。學生的影響力將在社區和社會中擴散,成為促進環境保護的力量,為保護我們珍貴的水資源和河川共同努力。


影響力與擴散性:

自投入水資源及河川教育以來,服務超過 20,000 人次,影響範圍包含縣內外各級學校及民間團體。所帶來的影響力及擴散性如下:
一、學生影響力:啟發學生對水資源及河川環境的關注,培養環境意識,成為環境保育的倡導者,積極參與環境保護行動。

二、教育擴散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分享河流及水資源相關知識和意識,影響他人對水資源和河川保護的認識。

三、社區影響力:拓展至其他學校、社區與各級機關構,吸引更多公民投入與參與,一起推動更多保護環境的活動。

四、政策影響力:學生的參與與了解是加強環境保護的壓力,在未來可能促進相關法規編修和政策制訂,以確保水資源和落實河川保護。
這些活動將產生長遠影響,從個人到政策層面,引發更廣泛的環境行動,為水資源永續利用和河川及水環境保育作出貢獻。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