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社團法人台灣三星製造未來假日學校促進會

蔥田裡的學校-社區百工翻轉中輟


隨著家庭結構及社會文化變遷,孩子的成長常因家庭提供的條件不同,造成許多的落差,各種青少年問題也隨之而生。本應在校讀書或專注於課業的孩子,卻選擇逃避學校。在校園外虛晃的時間,往往因此養成許多偏差行為。這其實是反應出家庭、學校、整體社會的問題,要解決問題,需多管齊下。

因此,三星製造未來假日學校為孩子的非學校時間,規劃相關的未來學課程,讓學生找到學習的興趣、生活的目標、習得一技之長,並且為許多家庭弱勢、輟學、憂鬱症、自我放棄等的孩子提供預防性、輔導性及支持性等服務,透過陪伴,讓許多可能瀕臨中輟及家庭弱勢的孩子感覺到溫暖和支持。



專案具體內容:

我們從 109 年成立以來,以學校為媒介,結合縣府資源、高職和五專端的專業師資及民間企業業師和各校的輔導系統合作,共同為宜蘭縣國中小瀕臨中輟或已中輟學生,或弱勢無學習動機學生,或需要特別關注的高關懷學生,或因種種原因拒學宅在家的學生,規劃一系列的看似職業興趣探索的帶狀連續課程,提供給全宜蘭縣各國中小輔導室申請,並提供不論溪南或溪北學校的到校垂降攀樹等生命教育探索體驗課程服務,主動出擊關懷各校高關懷和弱勢學生,更甚依據最新宜蘭縣通報的中輟學生名單,主動聯繫跨校合作並召開輔導個案會議,為每個需要協助的中輟學生,個別化量身訂做他專屬的輔導策略和課程;我們相信“ 陪伴就是一種超能力”,我們願意陪伴孩子用正能量面對每一個挑戰,讓孩子累積未來超能力,在參與過課程的學生身上。

在這專案執行 3 年我們想要探究及證明「陪伴真的是一種改變的開始」,我們看到在校園找不到學習方向的孩子,慢慢找到自己的未來方向,陪伴真的會產生學生改變的神奇力量。

【行動策略】

一、開設多元的課程
整合孩子的假日(假日的定義,包括一般假日、課後、自我放假、自我放逐…等非學校時間),以一個未來學校的想像開始,規劃相關的未來學課程,讓學生找到學習的興趣、生活的目標、習得一技之長,帶著孩子探索及規劃自己的未來。對於一些特別需求的孩子,更提供了夜光課輔、假日專題營隊、能源科學的未來想像及國際青少年志工的服務學習課程,試圖用微型縣本生命教育的高度,建構一所空間最小服務人數最多的友善校園。

三星製造未來假日學校中輟預防專案辦公室從成立以來,規劃深入且有系統的關照策略,來照顧著每一個宜蘭囝仔,服務了全縣的學輔系統,提供介於二級與三級輔導間的學生陪伴,提供一日職人、稚齡實習生、三星旅行社、達人先修班及假日不放假等特色課程。以生命教育、環境教育、職探教育和未來教育為架構,讓每一個宜蘭的孩子都有機會接受這樣的全人教育,並建立少年品牌。去年更以創業市集,帶著孩子們到全台開拓視野、迎戰市場、並將所得投注公益,將所學所得與當地分享。他們到偏鄉學校辦理分享營隊,更將賺到的收入,捐贈一定比率給當地的弱勢扶助團體,是一趟非常完整的 CEO 養成旅程。

二、學輔系統策略聯盟
主動與有中輟個案學校聯繫,參與高關懷會議,提供可行策略及量身訂做課程。將中輟生的課程規劃當成自學生協助,不給他貼標籤,更提供客製化的精緻輔導,只要校園少一個中輟生,將有可能減少一個社會問題。將學習條件弱勢的孩子看成自己的孩子關照,則他們將不會因為自卑而不敢作夢。這是非常寫實的現況,中輟生大家因為怕麻煩而把他晾在一旁,弱勢家庭的孩子在下課後,是沒辦法提供課後的生活輔助的。如何運用創業課程,以師徒制的方式,帶著想圓夢的孩子體驗作夢、落實、和獲得自信。將輔導做到深入,將照顧的孩子用系統來關照,我們才能將獲得的資源,做到被看到,做到有效果。我們長期服務宜蘭縣的學輔系統,提供全縣各校二級及三級後的協助,主動與有中輟個案單位聯繫,參與高關懷會議,提供可行策略及量身訂做課程,這兩年間已有效的將宜蘭縣的中輟率大幅下降。

三、建立個案輔導記錄
與縣內中輟預防資源中心學校—復興國中橫向聯繫,掌握全縣之中輟個案,為每位中輟生安排個管教師,並建立個案輔導紀錄。
團隊秉持著「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的精神,希望校內、鄉內及縣內的孩子都能有機會學習、快樂的學習、並透過學習站上屬於自己的舞台。有了這樣的想法,我們也因此有了許多具體的作法。

【孩子輔導的案例】

一、小學輟學,國中師長邀全台買西瓜,西瓜弟再回校園
S 校 Z 姓學生,父母以賣西瓜為生,但居無定所,只能以貨車為家,Z 姓學生 從小就和兄弟姐妹坐著父母的貨車全台四處奔走。由於父母謀生不易,Z 姓學生成了中輟生,為了幫學生籌措學費和各項費用,協助他重返校園,日前展開「集愛心買西瓜,幫助中輟生重返校園」活動,並在師長們的臉書上賣西瓜(購買的人來自全國各地)。Z 生因此復學,期間表現積極。Z 生因為家庭關係,國小也曾中輟;升上國中後,為貼補家用,他和哥哥一起販賣父親從各地批發來的西瓜。學校和他的父親溝通,希望學生不要中斷學業,並安排他住在學校附近的安置家園裡,而販賣西瓜的工作,就由本會師長協助。

二、規劃圓夢餐廳,讓孩子走出憂鬱
個案 W 因患重度憂鬱症,長達半年的時間無法到校上課,專輔除了每週家訪關心個案外,同時整合精神醫療及三級心理師的資源來協助個案。在與個案互動的過程中,發現個案喜歡烘焙及室內設計,積極尋找相關資源。之後運用未來假日學校推出「烘焙證照班」十堂課,趕緊邀請個案 W 參與,W 終於願意踏出家門上烘焙課。更借用鄰近大專的專業烘焙教室,並與縣內知名蛋糕師傅團隊合作,每次都由不同的師傅來教導學生,主要帶領師傅會事先製作獨家烘焙食譜,上課時會先示範製作方式,再由學生親自動手做一次,每當蛋糕出爐時,學生的臉上都充滿了笑容及成就感。孩子說她想要在海邊開一家很有特色的烘焙店,讓進來店裡的人感到幸福與快樂,校長利用學校空間,規劃實習餐廳,並給予訂單來勉勵學生,讓W 知道她的夢想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透過不斷努力練習烘焙技藝,逐夢踏實,前年完成國中學業,目前在高職正常就學中。

三、孩子用畢業後的第一份薪水,感謝幫他走出中輟的師長
個案 H,因父母忙於工作,疏於陪伴與管教,導致個案小五開始就常流連於遊藝場,沉迷手遊,與同伴學抽煙,經常與父母發生衝突,而進出警察局及社會處。上了國中以後,個案更變本加厲,在學校,無心於學習,因行為偏差甚鉅,八上期末更被少年法院觀護人裁定收容少觀所一個多月,出獄後個案行為收斂很多,但學校的課程對他已無意義,他只想工作賺錢!或許在別人的眼中,H 就是一個無藥可救的問題學生,但如果你靠近他、願意聽聽他說話,很快就可以發現他內心其實是一個很沒有自信,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所以很容易就放棄努力。

因著對個案的理解,可以撐開我們對個案涵容的空間,在不同的階段想盡辦法整合資源來協助孩子,於是輔導團隊積極規畫讓個案接觸職場實習的可能性,因應學生的需求馬上推出稚齡實習生方案,讓個案可以安全安心的在職場上進行學習,H 在上課日的早上 10:30 到下午 2:00 到餐廳實習,學習工作技能與負責任的態度,校長為了鼓勵孩子,還給個案獎學金,如果個案全勤,獎學金就加倍,H 因此出席率不斷提高,幾乎為全勤,態度變得積極主動,做事認真,餐廳老闆還邀請他畢業後可以繼續待下來工作,成為工作團隊的一員,個案聽了開心的不得了也變得有自信多了!學校的未來假日學校方案給無法待在學校讀書的孩子成功的機會,找到自信,看到未來的希望!



成果與效益:

綜觀我們的成果與效益:
一、建置一個陪伴孩子的宜蘭資源整合平台,讓願意付出陪伴的師資獲得整合。
二、規劃具未來性的課程模式(服務學習取向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為了自己的服務進行學習,同時可學得未來的能力),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未來。
三、培養一群學生國際志工,透過服務實踐及實作,讓學生也成為能貢獻社會的假日陪伴師資。
四、運用人力資源再生的觀念,讓「陪伴」這件事成為眾人的事、成為有趣的事、成為有未來性的事。
五、希望能創造另一種學校的型態,整合孩子的假日,把課程規劃於孩子最需要人陪伴的時候。
六、透過課程的規畫,協助宜蘭縣各級學校,輔導瀕臨中輟的孩子,用多元化、個別化、生活化之教學課程及活動,減低孩子在學習上的挫折感,提升學習興趣與信心,進而回歸常態的教育環境與體制、或完成技能認證以為謀生。。
七、用本計畫的想法,重新定義「老師」、「上課」、「教室」及「學習評量」等教育名詞。

過程中,我們也試圖達到了以下目標:
一、陪伴孩子尋找生活目標,協助回歸主流生活之銜接輔導課程,以多元性向探索、職業探索課程及服務學習課程為主,增強其學習興趣與社會參與。
二、協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我信念,進而發展生命潛能,自我實現。
三、連結學校、社區及家庭等相關資源,提供完整的支持網絡。
四、整合社會公益教學資源,讓大眾成為社區老師,協助陪伴弱勢家庭及瀕臨中輟的孩子。
五、規劃孩子面對未來可能需要的學習課程,包括1.文化的理解力與流暢度,2.外語能力,3.移動能力,4.數位能力,5.跨領域學習,6.終身學習,7.情感智商,8.創新創造力,9.學習如何思考,10.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影響力與擴散性:

以學校為媒介,建立起全縣合作的中輟輔導系統,規劃系列的培力課程,為每個需要協助的孩子個別化規劃、量身訂做;我們相信「陪伴是一種超能力」,我們願意用正能量陪伴孩子面對現在的挑戰,讓孩子累積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看到在校園找不到學習方向的孩子,慢慢找到自己的未來方向,陪伴真的會產生學生改變的神奇力量。團隊夥伴誰都沒想過,原本只為了預防、輔導中輟孩子,卻因此打造出永續城鄉的願景。翠綠的蔥田裡,這所假日學校的孩子展開笑顏,這裡不僅有著來自老師的愛心、社區居民的善念及認同,還有來自社區百工的陪伴,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曾經一度迷茫的孩子,也將成長茁壯,不僅承載自己的未來,也永續自己的家園。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