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金門縣多年國民小學

找美‧尋寶趣


金門島上的傳統聚落,延續代代相傳的閩南文化,是在地人的生活信仰中心,也是金門人的多重文化記憶。而這些年這座小島上的宗族文化,已逐漸從極端父權走向轉型平權,宗祠祭祀從只能男生參與到開放女性加入,是挑戰父權的象徵,也是賦予女性權力最美的歷史見證。

在這樣改變的金門中,我們看見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第五項「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也認識了改變世界的女孩─馬拉拉,知道了「美的人,人的美」。於是,帶著金門的孩子,讓他們「住在偏鄉,跟上世界」,以走入議題教育,看見身邊美好的人物,學習從生活中表達對人的感謝,也在性別平等與人權議題中,學習帶著尊重與感謝的心,學習感恩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美好。

專案具體內容:

以探索體驗作為培育學生自主學習的行動實踐,以連結《校訂─閱讀與寫作》與校園人物,發展「找『美』‧尋寶趣」課程,從《美的人,人的美》設計概念出發,學習運用文字、話語、藝術與行動,表達對於校園中人物的感動與感謝,詮釋「人物美」的意象思考。學生在學科與學科之間、在議題與校定課程中移動學習,讓高年級的孩子在忙碌的學習過程中,也開心的玩與學。

【美的人,人的美:改變世界的女孩─馬拉拉】

透過數位閱讀「改變世界的女孩─馬拉拉」的故事,走入議題教育課程,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第五項「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讓學生透過 ORID 焦點討論法,主動表達性別平等與婦女權力的觀點與想法,學習詮釋馬拉拉的行動價值意義,並以馬拉拉做為美的化身典範;回到自己所處的校園生活,小組共同討論,找出覺得是「美的人」的校園人物,決定受訪的三組人物美:校長(男,長得帥,會很多道理)、藝術老師(女,熱愛學生和喜愛教畫畫)、廚工阿姨(女,烹飪廚藝一把罩)。

【尋美小記者出任務】

學生化身為小記者出任務,透過小組獨立完成訪談工作。

首先,在課程開始前教師運用 KWL 策略(K 對受訪者的認識、W 我還不知道,好奇的、L 我終於明白的)整理訪問單,製作採訪單。同時學習書寫「採訪背景」,例如:受訪者的身分、在學校的角色、決定此受訪者的動機,以及期待透過採訪可以有什麼收穫。

接下來,經過教師的採訪流程與禮儀教學後,學生要自己安排時間去找各受訪者,詢問受訪意願、確認採訪時間。學生們還需在訪前演練,分配採訪時的角色工作,小組練習模擬詢包括打招呼、說明決定此受訪者的原因、確認是否可以錄音、結束後的感謝等。

訪談後,藉由自我檢核表,確認是否有獲得需要的資訊,若採訪中未得到解答,小組則需要討論如何得到資料的補充,或進行二次採訪。透過「我是哪種記者呢?」課程,從不知道要如何應對的「緊張型」,還是沉默不語「保守型」,或是興致缺缺分心「被動消極型」,抑或是好奇、願意主動再提問「積極型」,讓學生自我認識與檢視採訪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反思後自我調整改進。

【聽!媒體識讀的重要,成為逐字稿、摘要魔術師】

採訪資料的整理,學生要完成「逐字稿」與「摘要訪談」。教師先說明逐字稿的重要與意義,同時告訴學生「作為記者需要將客觀的事實呈現出來」,帶領孩子閱讀各類新聞,其中包含誘餌式標題新聞與假新聞,藉此教導媒體識讀的重要性。

進行逐字稿書寫時,教師先教導逐字稿注意事項,學生運用平板,一邊聽、一邊語音輸入,小組任務分配、共作與相互檢查,再一起練習內容刪除、歸納、主題句與修飾語句的摘要記錄,最後在自主學習的訓練中,各小組運用教師提供的檢核表,確認逐字稿內容清楚且完整,未通過檢核的小組則立即修改,確保逐字稿內容詳實。

透過從逐字稿撰寫到摘要的「縮寫」寫作練習,學生花了好幾個晚上,學習如何成為一位成功的記者。搭配康軒國語五下第四課:故宮挖「寶」趣,教導本課應用文書寫的形式,除了開頭的「採訪背景」,以及最後的「採訪後的感想」之外,中間五個問題,一問一答的書寫方式。

【用海報說「我選的人,好美」】

在藝術課程中,以《漫畫似顏繪》的海報設計,引導學生將採訪對象想像成漫畫中的人物,進行校園人物美的彩繪,人物構圖上強調頭部放大,臉部表情的描繪;版面背景上將人物的特點與專長,以物件方式鮮明繪製。每幅作品在高飽和度、明暗對比下都惟妙惟俏,神韻滿百。完成「人物繪」海報後,與校園人物《作品合拍》,並對採訪者說明海報設計的理念。

【小劇場,展身手】

接著課程以戲劇表演,將採訪稿變成講稿,製作道具、準備服裝、模擬排演,在全校朝會集合時間,進行情境小劇場,上台演出─專題報導校園中「美的人物」,說出對於校園人物美的觀察、以及生活中受到幫助的感謝。感謝校長時時諄諄教誨,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感謝藝術老師長期在繪畫課程上無私的付出,看見我們每個人的藝術天分;感謝廚房阿姨為了煮好吃的飯,研究菜色,讓我們能吃得滿足又開心。

除了台上的學生用戲劇表演外,校內的全體教師與學生則擔任評審,根據表演內容的完整性與趣味性,還有海報的繪製進行校內點點評分,每個學生皆有一張點點貼紙,可以投給自己覺得表現最好的組別,讓學生的表演不只是一場 show,更是對這些角色的付出有共感。

【感謝的美力行動】

課程的結尾,引導學生致贈「感謝卡」的感恩行動,對「感謝」產生美的儀式感。感謝這世界上,有像馬拉拉這樣的人,不畏強權,堅持為女性權利而發聲;感謝我們身邊看似平凡的人物,帶給我們的幫助與影響,讓我們能為彼此而持續更加美好。

《同儕互謝感謝卡》學生寫下感謝小卡,感謝在準備過程中幫助自己的組員。《手作尋美感謝卡》手作採訪校園人物的感謝小卡,以小組共同致贈予受訪者,對校園人物表達感謝之意。受訪者並對於學生的整體表現,給予回饋與鼓勵,以雙向互動的感謝形式,讓彼此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快樂與滿足。

【讓「美」進入生活中】

透過課程開啟學生看見不同角色的美,並同時給予感謝,因此帶著相同的態度回到家庭、校園,看見父母無條件付出、犧牲的美,同學互相扶持、互相教導的美,能用言語表達、肢體擁抱、寫信關心等方法,表達心中的感謝,在每周四藉由聯絡本日記書寫《感恩的事》和執行《感恩回饋》,在生活中養成習慣。


成果與效益:

一、成為年年持續進行的校訂課程
以連結《校訂─閱讀與寫作》與校園人物,發展的「找『美』‧尋寶趣」課程,在學科與跨領域課程中尋找一個共融共通的課程設計,希望於發展創新課程設計之時,也能兼顧學生學業的精進,同時也將美感跨領域課程融入校訂課程中,成為可以年年持續進行的課程學習。

二、推動「共學共創共好」課程分享模式
積極進行課程主動推廣與分享,延伸推廣課程設計模組,提升跨領域教學動能。

1.以《課程全校性展演》結合朝會時間於全校師生前進行跨領域課程成果劇場演出,並邀請全校師生共同進行海報評比,帶動師生全面性 100% 參與度。

2.以《自我主動性推薦》積極參加教育部相關跨領域創新課程計畫與競賽,推薦課程內容,榮獲 110 學年度跨域美感績優學校─跨域美感領航獎。

3.以《媒體多元性推廣》於國語日報專欄 112/08/16 投稿刊登、新聞報章報導、班級親師 LIN E群組、學校 FB 紛絲團,跨大分享組群類別,推廣共享跨域創新課程。

4.以《教師社群工作坊》緊密教師夥伴關係,建置課程之共享平台,促進跨域教師專業社群之成立,發展因地因校制宜之創新行動方案。

三、「3加─improve、increase、enhance」學生關鍵軟實力
1.Improve合作與溝通力
學生在課程任務中,學習如何與同儕分組合作學習,看見組員的各自專長,截長補短、相互幫助,不僅在人物訪談、逐字稿記錄與藝術戲劇學習任務中,學習到相互幫助與支援合作的重要性,更因此提升了溝通協調能力。

2.Increase-性別平等與人權教育認知意識
學生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第五項,到馬拉拉與校園美的人物身上,深刻認識到性別平權基本概念,不論是在社會生活或學校家庭中,都不應因性別而有所區分,兩性在社會生活中應被平等對待,一視同仁,享有相同的權利、機會和待遇。

3.enhance-自我認同感、價值感與同理心
學生藉由採訪、繪畫和行動劇等,學習尊重生活周遭的人物,例如:對於廚房阿姨角色的認識與破除舊印象,拉近距離,給予不同職業角色相同的尊重與同理心。學生訪談廚房阿姨時,因為阿姨太緊張,導致無法回答問題,學生急急忙忙跑來尋求老師協助。學生也透過訪談,獲取臨場應變能力。學生回饋:「阿姨很緊張,但她在錄音中停下手邊的動作,認真思考,讓我非常感動,讓我知道,她沒有對我們的採訪草草了事。」採訪過後,學生也在食用午餐時,更能以感恩的心情,珍惜食物,尊重阿姨的食物烹調方式。


影響力與擴散性:

「110 學年度跨域美感績優學校頒獎典禮」以作為獲獎學校之學習楷模,針對全國 35 所績優學校分享跨域課程教學實務經驗,以激盪跨域美感教學創新想法,拓展課程方案影響力。

延續「找『美』‧尋寶趣」課程方案概念,111 學年度學校師生再度嘗試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進行跨域創新課程學習,以「SDGs 第 11 項」永續城鄉,結合數位 AR 與 360 度環景,透過自己與家鄉社區的淨灘、戲劇與海廢創作探究活動,從家鄉社區出發的行動實踐,以再生、活化的創新美學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表達對在地環保議題、老年化問題的關懷。


相關連結:

獲全國跨域美感領航獎 金門多年國小以「生動美學」連結校園生活
獲全國跨域美感領航獎 多年用生動美學與學科共融
金門縣多年國小—找美.尋寶趣
金門縣多年國小粉絲團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