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屏東縣長榮百合國民小學

跟著小米過生活


冬日一月,在校園內,卻能看到小米田的金黃稻穗成熟;田間收割的身影,有部落 vuvu(排灣族母語,指祖父母輩)和老師,以及僅有大人腰部高的國小二年級學生,邊唱著傳統歌謠、一邊將小米綑綁成串、曬乾去殼;邊忙碌,邊聽著老師和 vuvu 口傳的小米知識。

位於屏東縣瑪家鄉的長榮百合國小,在莫拉克風災後成立,學生來自周圍的部落,全校從幼兒園到小六,採取系統性的專題式學習,帶領孩子串鍊各領域的課本知識,並傳承原民文化。小米是原民農耕很重要的作物,二年級主題統整課程名稱為「田間生活趣」,「小米文化」是其一個單元,邀請部落長者耆老一起帶著孩子,順著農耕時序,和小米一起成長,在真實情境中耕種,與傳統文化對話,學習成為敬天愛人、尊重自然與友愛彼此的人。

專案具體內容:

【由 vuvu 帶領師生重新走回農地】

長榮百合國小創校迄今十二年,「許一處教育理想園」是我們從零走到深層與多元部落共構一處教育的願景,這看似浪漫且感性的許諾,卻繫著我們走得穩健踏實,總不忘那時聚集在校長室裡的學校老師和部落耆老們,真誠交流點滴積累後,成了現在的長百。願景是引導我們的專案設計的核心,專案的實踐則因著教師與孩子的對話不斷滾動來回修正著,目的是我們期待孩子能在真實空間裡,隨同自己的身心構築一個真實的人生,在長百學習到的知識是生活的、技能是可以使用的、態度是可以使世界美善的。

因此,我們才能看見,孩子將誤闖教學區的攀木蜥蜴,雙手托住捧著,親自送回校園後山樹林間。或是,孩子為了後山死去的鳥兒,挖掘窟窿埋葬使牠能安眠於此,再獻上虔誠的禱告,盼望著鳥兒也能回到上帝的國……

農耕文化是一個族群文化的重要核心,農田本身蘊含著大量生態及生活智慧,為了讓孩子認識排灣族的農耕文化,我們決定從土地出發,邀請 vuvu 一同參與,提供珍貴的智慧,帶領著下一代讓排灣族農耕文化智慧延續。

【銜接環境生態與部落文化的主題課】

傳統小米的種植為一年一種,現在部落小米耕種為一年二種,我們的課程安排,則設計跟著部落在地小米的耕種時序。學生在九月耕種,隔年一月收成。翻土、播種、灑水、除雜草,學校特別邀請了一位長者(vuvu)與部落青年,帶著孩子一起在小米田工作,學生能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耕種與生態環境的觀察。

學生在每週三節的「部落文化課」,在 vuvu 的教導下實作,同時記錄並發現問題,主動提問和討論;課程中還要學習常見的部落作物、有害的動植物、陷阱與趕鳥器等;收穫要認識部落的分食傳統、學習小米食材製作等。接著引導孩子認識與小米有關的歲時祭儀、祭儀食物、男子生命祭等傳統文化;在每週二節的「文化研究課」,學生閱讀植物、環境相關書籍、製作植物染布(班服)、植物小書等,將和諧友愛、勤勞分享及感恩惜福等傳統價值觀,融入每一堂課的學習中。

最後在期末市集,讓孩子展現並分享學習成果。

【學生學習歷程】

一、進入情境:提供真實的情境(學校小米田耕地),帶領學生「進入情境」,有專家(耆老)進行示範,讓孩子邊學習邊記錄。

二、實作:實作是使學生在做中學,能主動發現問題,主動向耆老或是同學請益,並逐步修正。學生藉由實作啟發五感,五感的啟發非常的重要,這是讀說寫作的基礎,透過情境五感觀察學習、動手操作,從情境脈絡中整合認知、技能和態度。

三、討論與統整:此階段老師與學生進行討論,將實作的歷程、上課筆記、請益的記錄等等進行統整。學生共有兩本筆記,一本是邊走邊寫,或席地而坐,走到哪,學到哪,寫到哪,學習從不間斷!一本則是經過討論與統整繪製撰寫。

四、多重觀點學習:教師提供相關的閱讀素材,擴展學生學習的經驗與範圍,或是領域融入使學生具備多元觀點,並進行觀點比較,鏈結文本知識、查詢相關資訊要擴充孩子視野,領域教師針對與文化專案相關的概念、議題進行擴充、比較,再配合班級主題閱讀、資訊查詢,經驗、知識相互結合,是更加強化孩子概念的在多元學習的歷程中學習,提升學習興趣。經驗、知識相互結合,強化孩子的概念。如:

1.傳統與現代時序比較,促進學生進行思辨,以讓緘默知識(耕地理的生態知識)能夠變的明確。
2.閱讀延伸:《我是植物小保姆》、《上山種下一棵樹》或是延伸讀本──《哥哥的婚禮(族語 e 樂園)》、《一顆種子發芽了》、《家在山的那邊》、《陪鍬形蟲回家》。
3.領域融入(康軒版):生活──米粒魔術師、食物保存方法;健康領域──食物營養知多少。

五、主題探究:最後進行主題探究,以促進學習的統整。學生能藉由主題探究進行資料的分類與歸納、並由教師進行提問教學,促使學生的思辨能力發展。最終,學生能進行學習分享。

六、學習成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同學有合作的關係。學生在專案中學會耕種的技巧與農耕的知識,提出傳統與實際耕種時序不同的問題,與老師一起討論小米時序改變的原因,提出並分享自己的意見(例如:遵守傳統時序比較好或覺得實際經驗比較好,由學生自行思辨)。

此專案並非聚焦在種植的技術、知識學習,反而藉由與真實情境的連結,讓學生從實作中發現問題,能向專家請益,進行經驗的反省、歸納、統整、比較、思辨、分享、實踐等等,學生能在生活使用習得的能力。

【師生在專案中的回饋】

vuvu 說:「你們的身體會記憶,能移動是最大的知識,能經歷是永遠的智慧。你們要去體驗、去克服,那個『學會』的世界才會離我們很近。」vuvu 是牽起傳統與現代的橋樑,在傳統文化以及技藝上都擁有豐富的知識,在自然層面和歷史層面中,他們是博學多聞的「老師」,他們能夠透過話語分享身體的感受,帶著孩子在勞動中親近土地,在勞動中認識自己身體。

孩子在整地時,說:「謝謝大自然給我的滋養。」孩子在耕地播種時,說:「可愛的小米種子趕快發芽。」孩子在小米田除草時,說:「謝謝雜草給我們一塊地,謝謝雜草犧牲生命給小米。」孩子在守望小米田時,說:「田地有小鳥兒去吃我的小米,可愛的小鳥不要來吃我們的小米,去吃樹上的蟲子。」

孩子在小米收成時,說:「金黃色的您要收走了祝您平平安安。我不能講話因為對小米沒有禮貌。」孩子收穫祭時,說:「謝謝小米讓我們收穫祭吃到小米,謝謝小米可以這麼快長大。對不起小鳥因為我們把小米收成。」

於是,在這個跟著小米過生活的專案裡,我們在小米成長過程中,經歷孩子向萬物說話。感受他們對時序有感、對土地有感、對萬物有感,在有感的基礎上發展理性的思維。


成果與效益:

一、學生學習成果與效益
1.啟動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習探究:學生進入真實的情境後,透過五感覺察,發現問題,例如:相思樹下小米長不大,主動詢問老師與耆老,發現不只是小米,相思樹下幾乎沒有其他植物,經由對話與討論後,得出相思樹的地域性強,以及種子有毒。
2.學生能珍視大自然並予以尊重:瞭解萬物平等,珍惜眼前的土地,多數孩子那怕踩到了雜草也會說聲抱歉。學生透過播種祭獻上感謝,祈求小發育茁壯,也謝謝土地生命力的滋養、小蟲小草的犧牲。
3.產生在地的認同:孩子透過與土地的互動、跟著部落老師學習、跟著同學共工合作,孩子學習到的不只是知識;技能,更是在地的生命力。
4.老幼共學:透過成果的分享走進部落文建站,與長者互動,喚起長者幼小成長的記憶與田間生活的趣事。
5.具體成品:主題海報製作、月曆製作、小米吊飾、植物染成品、小品文。

二、專案具有環境永續的精神:結合在地小米保種的行動,結合 SDGs1、SDGs3 與 SDGs11 的理念以減緩氣候變遷。

三、教師精進的回饋:
1.原住民文化教育,並不是在大人成長挫敗經驗下,去彌補過往不公義,而是正向積極的,在孩子成長路上,給予所需要的生活工具,符合原民永續發展的價值觀,我們不是走向過去封閉的部落,而是將諧和永續的價值擴及世界。在專案我們以孩子為主體,以民族文化之視為專案內容,我們發現,現代化的工具載體(例如:科技、媒體……),解讀知識的共同語言(與他人溝通概念性語言……),自導學習的能力(有效的永續的學習策略)是孩子需要的。
2.為了讓孩子無盡的探索,我們在田間開闢豐富的課程提供孩子探索,從領域融入、主題研究到自主學習的學習過程,看見孩子從經驗中成長。從記錄、研究到概念形成。我們也透過親師合作,讓孩子有機會在家、部落中實踐在這個專案中的目的,就是敬天愛人、尊重自然與友愛彼此的人,不只是學生連老師都一起藉由專案感受大自然給予的美好。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縣內活動推廣:
1.屏東縣 112 年臺灣母語日活動《「語」您 kivangavang~Rinari兒童市集》:參與人數累計超過 2,000 人次,參與人員有立法委員、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國外人士、縣內外師生、民眾。
2.111 學年學生兒童市集共二次,共計參與人數超過 1,000 次。參與人員如上。
3.學區內三個文健站進行老幼共學:參與人數共計超過300人次。

二、縣外專案分享:
1.學生
a.學生參與 2023 實驗教育嘉年華,分享《哇!這堂課也太酷了吧!》為參與學生年紀最小的。
b.台南市假日市集

2.教師於 2023 年夢 N(台中場─實踐家)進行專案的分享、台東縣、台中市研習專案課程實踐分享。

三、網路媒體傳播:長榮百合粉絲團、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粉絲團學生專案分享動態。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