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天賜糧源

好好吃飯!打造有機台灣隊


過去在鄉村常常會聽到一句話:「你如果沒有好好讀書,以後就會去種田!」

在我們的社會氛圍裡,農業好像還是弱勢,但其實農業不簡單!它需要很多知識、需要專業科學、需要智慧與經驗,才能嚐到一口米飯。然而,受飲食西化、麵食人口遽增、減重不吃澱粉等影響,臺灣每人食米量連年雙新低,最直接衝擊的將是種米的農夫。

「政府一直鼓勵種有機,但是吃米的人少,農夫就無法生存,有一天可能會回到原本的慣常農耕做法。」關注到這些現象,花蓮富里有機米品牌「天賜糧源」執行長鍾雨恩,以「好好吃飯」為訴求,透過地方創生、設置農村實驗基地、食農教育推廣等活動,賦予農業新價值。

「農業絕對不是沒落產業!」如果能讓孩子從小就認識農夫的職業,從插秧、割稻、碾米、設計包裝、製作米食認識稻米的一生,或許他們未來不必人人都成為農夫,但至少他們能為家鄉的產業驕傲,知道友善大地與環境,甚至長大願意回鄉,地方產業才有機會活絡發展。


專案具體內容:

花蓮富里,夾在鄰近觀光大鎮玉里、池上之中,過去沒有顯著的地標或景點,因而常被旅客遺忘。12 年前因故從台北返回家鄉接手家業的鍾雨恩,看見農村人口老化與外流問題,與一群同樣返鄉的青年,共同藉由各種「擾動地方」的行銷方式,為在地創造產業商機、增進觀光人口。

然而,「農業是富里的根」,再多的創意,核心主軸還是在「稻米本業」,若沒鞏固好,一切都將失去意義。因此,「天賜糧源」除了有機米契作的推廣與創新,更投入食農教育,只為呼籲:用吃飯支持有機農業!

【源自富里的美味~醜美人】

醜美人,是花蓮富里曾經熱銷日本的有機米,外觀上沒有其他品種漂亮、晶瑩剔透,卻非常美味、口感香 Q 黏,因此有了「醜美人」的稱號。

這是「富里製造」的獨特美味!然而在有機米產業推廣初期,並不那麼順利,面對產銷失衡的狀況,及普羅大眾對於稻米生長及有機耕作價值的不熟悉,讓「天賜糧源」開始思考必須以「食農教育」重新建立人與稻作之間的情感。

因此,團隊前進教育現場,以一系列的課程,讓孩子從有機米的生產過程認識起,進而建立重視土地、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意識,培養對農業工作的尊重。

【系列食農教育,看「稻米的一生」】

本身是農業部食農教育推動委員之一的鍾雨恩,為了讓孩子認識有機米及慣行稻米的生產過程及其差異,親身設計教案並至第一線教學,以生動活潑結合多元道具的授課方式,發展出「稻米的一生」、「農夫職人」、「稻米與生長環境」、「插秧割稻體驗」等系列課程。一開始由花蓮縣各國中小學推廣起,現已受邀至台北市、台中市等進行教學。

一、稻米藝術圖像化:
「天賜糧源」與藝術家章芙菱合作,將稻米製作的過程繪本化(請參考 PDF 附件檔案),也正規劃出書,將是台灣第一本以稻米製作過程為主題的繪本。繪本教學內容重點如下:

1.種植有機米的三大重要元素:陽光、空氣、水。
2.插秧、割稻秘訣,以及收割後的稻草為什麼要一捆捆捲起來(與力學有關)。
3.曳引機的發明,討論現代農業機械化 vs. 傳統老牛耕田文化。
4.一個人在吃飯的圖,上半身寫著 2 3 4 5 6、下半身是 8 9 10 11 12,有何涵義?→因氣候條件的因素,宜蘭一年只能更做一次,而花蓮台東一年可以耕作兩次。
5.田裡的益蟲(蜘蛛、蚯蚓...)與害蟲(褐飛蝨、福壽螺...)
6.稻作採收
7.產銷履歷、產品標示建立
8.買米小撇步

二、生動講述及互動教學:
因繪本以圖像呈現,無文字輔助,教學氛圍非常依賴講師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以增強聽衆的參與和記憶體驗。過程中,講師會使用形象生動的詞彙、比喻和描述與圖像結合,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此外,也設計問答互動,讓孩子更具參與感。

尤其在富里這個地方,有 70% 的學生,父母或家人是從事務農工作,其實他們對農業生活並不陌生,卻不一定深入了解家鄉產業。教學之中講師會時常透過提問,促進他們思考,稻米生長的發展與人類生活有何重要性、與在地產業的關聯又是什麼。對於其他都市的孩子,也能更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吃,進而支持有機耕作、友善環境,成為未來有機產業推動的重要力量。

三、道具和視覺輔助工具:
在「稻穀」加工成「白米」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幾個工序及機器設備,為加深聽眾記憶點,「天賜糧源」與富里產銷班的媽媽合作,打造一個純手工製、放大版的稻穀公仔,它的名字叫「米寶」(請見照片參考)。「米寶」的外型採俄羅斯娃娃的設計概念,可以一層一層穿脫,每個穿脫過程就代表在碾製加工的一個工序,透過視覺化的實體道具,讓孩子更具體了解稻穀如何加工。

四、農夫職人:
「成為農夫」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嗎?每一粒飽滿的米飯、每一個精實的農作物,背後都是一位農夫投入心血的付出。職業不分貴賤,這門課程希望提倡職人的精神,向農夫學習專業。教學設計中,講師先請孩子表述他們心中想像的農夫是什麼樣子?接著介紹身為一名農夫,需要具備哪些知識、一天的工作為何,以及他需要哪些配備。最後請小朋友進行繪畫實作:我心目中的理想農夫!透過課程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農人樣貌,學生自然展現他們天馬行空的創意想像。

五、食農教育生活化:
一系列的食農課程推動,其實目的不是要讓下一代長大後都成為農夫,而是希望讓他們具有友善環境、友善農產品意識,在式微的食米文化中,重新認識台灣稻米,也認識有機產業。

因此每個人即使多數不是實際耕作者,但可能都會成為家中的採買者,此學習設計希望加強消費者的產品辨識能力,例如透過小手板進行問答,和學生互動,藉以帶出購買米商品應該注意的事項及該有的標示,像是產地、品種、碾製日期等訊息。

此外有機標章的辨認也是一大重點,這是確保購買到符合有機標準產品的一種檢驗方式。由於目前有機驗證採民間單位審認,故在台灣有機標章上,除了會出現有機標章綠葉的共同符號外,還會顯示各驗證單位的圖樣。同時,也教同學如何查詢生產紀錄,以及標章的背後意涵。

【「富里製造農村實驗基地」做為教學場域】

除了主動至學校推廣稻米知識外,「天賜糧源」也接受外部單位及學校組織申請至辦公室教學場域,體驗更多的教學互動。

「天賜糧源」的辦公區域與碾米加工廠,座落在永豐村,約莫兩個足球場大的腹地,過去曾是舊糖廠,除了擁有完整的美人山稜線與稻田相映,更是一塊資源共享基地。鍾雨恩重整老舊建築,成立「富里製造農村實驗基地」,不僅是農民教育訓練及多功能農藝教室,也兼具策展、教育訓練、會議空間。2021 年更啟用「櫱」共用辦公室,提供各類人才作為創意發想及行銷的共享工作空間,盼藉以開創更多有趣農村事。關於此基地在食農推廣上的教育服務,共有以下內容:

一、農學教室
在這裡,學生可以參與「農學教室」,實際操作插秧、割稻、碾製。每年兩期的耕作(2~3 月與 8~9 月),接受學校申請,邀請學生前來體驗田作,感受過去農夫在稻田手插秧的辛勞、並且在田間享用割稻飯,了解粒粒皆辛苦的過程。

同時,也透過小型的家用碾米設備,讓參與者實際操作「稻穀變成白米」這個過程。聽著精米機器轟隆隆的聲響,看著金黃小球變身小白米粒,加深參與者體驗。

二、藝術結合
「富里製造農村實驗基地」外牆,有許多與藝術家合作的可愛彩繪,像是把山、田和夢想(富里生活)收進一只吃飯的碗裡畫作;還有擬人化的米寶,希望增加參與者吸引力,促進他們的學習動機。

不同於入校使用繪本做教學,在基地場域裡,則是將每一頁的繪本圖畫輸出成一幅幅的畫,掛在牆壁上,不僅是美麗的空間裝飾,更是成為講師導覽的策展創意。此外,更安排學生為自己動手做的米罐、碾米完成的包裝進行彩繪,讓商品變成獨一無二的美好記憶。

三、好好吃飯!米料理的延伸
不像傳統「飯」是最主要的主食,現代人的選擇變得更多元,麵食、麵包等小麥製品來勢洶洶,該如何讓人重新愛上米食呢?

在課程的最後,講師會帶入「好好吃飯」的提倡,其實米食不一定只有「白米飯」的呈現,「天賜糧源」邀請產銷班媽媽為學生教學,讓用餐體驗更豐富。包括讓孩子品嚐不同種類、不同品種的米飯(如香米、糯米),比較各自的口感和風味。也透過遊戲讓學生分別試吃一般白米與有機米,測試他們是否能夠辨別,有孩子說:「有機的米,吃起比較有大地的味道!」

同時也融入米飯料理的介紹,例如日式壽司、印度咖哩飯、西班牙海鮮飯、米麵包等,這些料理可以展現不同文化的飲食特色;以及烹調方法秘訣傳授,如何煮飯、煮出好米飯。這些都是希望讓民眾保持對飲食的多元化、均衡和健康的追求,用好好吃飯來振興台灣食米的文化。



成果與效益:

大部分至學校教學時,班級導師通常都是在後面的座位中改作業、忙於自己未完成的事。有次入班分享時,發現老師從「埋首作業山」中抬頭,一路認真聽完到課程結束。之後,老師與我們分享,非常謝謝我們前來教學,連他也不知道原來稻米的背後原來有這麼多的知識,這時更加確定我們正在做對的事!

一、成為善知識的傳遞:我們希望能建構農業的善循環──生產者持續種好的東西、消費者能持續買到優質的產品,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從行動來支持這些農友,不論是學校採購有機米作為營養午餐的食材,或是家裡一起響應有機食材,都能串起善循環,也是成為推動友善環境的一員。

二、有機米進入國小營養午餐:鼓勵學童營養午餐和企業員工餐食用有機米,並入校進行食農教學,向學生宣導不浪費食材,讓他們知道手中那碗米飯的背後成長故事。

三、知識生活化:透過趣味的教學過程,讓採購米食的這些知能及資訊,能帶入家庭當中,並且影響家庭採購食材的關鍵。

四、培養下一代有機台灣隊:讓孩子參與的最大目的,就是讓他們成為食農教育的推動者,認同家鄉產業,未來發揮影響力。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內容推廣至花蓮縣、台北市、台中市,教學分享至今舉辦超過 100 場次以上,已超過 2,500 人次參與。

二、帶動更多校園推動食用有機米作為營養午餐食材。

三、天賜糧源執行長鍾雨恩在第一線執行食農教育,因此獲邀擔任農業部食農教育推動委員會之委員,為食農教育貢獻己力。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