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張雨心、陳廷軒/新北市立德拉楠民族實驗小學教師;菈娃•雅外/種籽親子實驗小學

「雞」哩呱啦合作「社」


現代人購買食材不是去菜市場就是去大賣場,但在原住民部落我們常看到長輩使用廢棄材料搭建雞舍飼養雞隻,雞舍是部落常見的風景。雞,是為家人回家時能喝上營養的雞湯而飼養,也為了能在播種祭時以雞血向祖先祈求豐收。在一塊小小的雞舍裡養的不只是雞,而是乘載著對家人的疼愛和文化的傳承。

課程設計希望讓學生直接體驗到泰雅族畜養的文化意涵,和部落長輩的生活智慧,教學架構和精神為共享、共思、共作、共續,以「共」為主軸是希望學生進入到國小階段,要體認到不再是以個人為中心,需要學會傾聽和合作,而以分享、思考、合作、永續作為學習支線,以從小培養未來所需的能力並建立社會責任感。

專案具體內容:

因本校皆為原住民學生且每班人數少(一、二年級共 10 人),為了增廣學生視野,並對於生活事物有感,教師連結鄰近非原民學校一同使用本專案進行課程學習,為的是增加不同族群的互動,讓學生體認到「共」不是侷限在部落從小一起長大的六年同學,更多的是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合作,因此,教案名稱為合作「社」,是社會的社,是社會的縮影。

共享─連結文化健康站,瞭解長輩的雞舍經驗,進而蓋出雞舍,最後以新居落成的方式,邀請長輩參觀並分享自己的收穫。

共思─學習如何從嘗試錯誤並思考解決,藉此統合學生設計、實作、整合、創意和溝通等能力,以達到「做、用、想」的目標。

共作─在校內分組時以合作學習教學法,讓學生能了解自己的想法,也具備傾聽合作的能力;在面對他校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表達想法並完成目標。

共續─從環境中廢棄物的覺察到環境行動的產出,培養學生能源資源永續利用的能力,此循環永續的精神也是泰雅族生活的智慧。

【精彩萬分的 7 款活動設計】

一、活動一:ktay(你看)部落風景─雞舍
討論學生家裡養雞經驗,進而拜訪兩間部落的雞舍,並向長輩訪問以瞭解養雞的文化意義,過程中學生將進行觀察任務並進行分組討論。

二、活動二:「雞」本需求—mita(看)、kmal(說)、pung(聽)、miru(寫)
以合作學習方式進行課程討論,討論項目有雞舍選址、養雞的七項基本需求並完成問題解決與設計方案。

三、活動三:「雞」嘰喳喳─瓶蓋雞舍
分享龍肚國小的「雞」本宿舍分區圖,並分組完成瓶蓋雞舍圖,以廢棄瓶蓋當作設計分區代表物,方便移動與討論區域位置。

四、活動四:hata la!(走囉!)部落建材行
說明要施作的設計圖,確認學生分組狀況,討論各區應該要搜集的建材有哪些後,隨即出發至部落進行廢棄物搜集。

五、活動五:thway ay!(小心喔!)木工考照班
讓學生了解蓋雞舍會需要使用具有危險性的工具,並教導工具使用與注意事項,最後進行木工認證跑關活動。

六、活動六:msqun ta!(一起)蓋雞舍
分組討論雞舍施作項目,並將各區較難完成的區域完成再行組裝。

七、活動七:masoq la(完成了)
在部落搭建完新屋時會邀請親朋好友來訪,主人會準備美食饗宴並分享喜悅。這次雞舍落成也有很多人的幫忙,這次換學生當主人,邀請部落的長輩、老師一同來慶祝,將施作的雞舍概念分享給長輩和家長,並討論未來雞舍產出的雞蛋該如何運用,及討論日後雞舍的維護與管理。


成果與效益:

一、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的能力─SDG11 永續城市與社區:讓學生練習以平板進行問題討論的呈現,除了可以促進符號運用的能力之外在過程中也需要與同儕討論,溝通勢必為重要的學習過程,也積極的與部落互動達到社區參與的功能,讓學生能了解長輩的智慧和文化賦予的意義。

二、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SDG17 伙伴關係:與不同族群學生之間的互動連結增加學生的包容性與瞭解不同文化看待事物的眼光,並藉由蓋雞舍所需的能力和蓋雞舍的基本需求進行討論,從發現問題進行思考解決的方法。

三、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的能力─SDG10 減少不平等:教學使用方式為合作學習,透過一起工作的過程,學生能感受合作的重要性,也藉由不同族群間的互動和交流,增加學生跨文化的能力。

四、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的能力─SDG12 責任消費和生產:學生能養成動手做的習慣,並對訊息有正確的回應,並在部落搜集建材時能瞭解廢物再利用的好處。


影響力與擴散性:

當初在設計本課程時與臨近學校的老師一同討論與實施,他校學生為非原民生(20 位一、二年級學生),故此方法也適用在其他學校低年級課程裡去實踐。

從生活文化出發,所以學生對於課程很「有感」,主動的學習態度造就每次課程中學生能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並練習與其他同學合作達成目標,縱使遇到困境也會想辦法解決。

課程連結家長和社區居民的協助,除了學生對於課程有滿滿收穫之外,家長和居民也能認同課程並一同為學生的教育努力,影響力遠不止於學校而已。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