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丘建賢 台灣尤努斯基金會企劃副理

校園食物森林DIY


城市發展愈密集,居住人口越多、可用空間越少。近幾年「陽台菜圃」、「頂樓菜園」大盛行,無論是垂直農耕、屋頂農園、行動園圃,不同城市、不同社群,各有不同方法,但大家共享同一目標,改善生活與健康、就地種植、提供新鮮食物。

隨著新課綱的推動,許多鄰近農業地區的學校,藉由校園環境與社區環境的優勢,開啟「食農教育」的主題,我在食農教育的基礎上,規劃「校園食物森林 DIY」課程,提高校園生態層次,引導孩子認識森林的「群落種植」觀念。

此教案最大的特色在於,學生可透過小組內的討論、設計、發表及戶外實作,在短時間內,學習如何利用校園及生活中的自然資材,建造一個迷你的食物森林,種植可食植物,並在該學期學習到植物的照顧、採收、料理及分享的過程。


專案具體內容:

認識我的人都叫我「泰山」,大學因就讀昆蟲系,開始走入山林,接觸大自然,進而開始關注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等相關議題。因此,出社會後進到環保非營利組織:梧桐基金會,開始推動環境教育,植樹綠化等相關工作。某次國際參訪,到了美國西雅圖,參訪當地的社區園圃 Beacon Food Forest,參與他們的工作派對,跟著當地的社區志工,一起投入種植、堆肥、採收、食物共享的行動,過程趣味性十足,綠化環境的同時,也融入環境教育的元素,十分創新。

回台後因緣際會,開始把這些觀念帶到校園,逐步發展出「校園食物森林 DIY」的教案,推廣到各校園中。2021 年後,即使換了工作,仍對環境教育及校園教學保有熱誠,每年仍固定會到不同學校或社區推廣相關課程,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透過本教案,開始在心中埋下環境保護的種子,進而保護我們的地球。

「校園食物森林 DIY」是透過趣味課程、小組討論及戶外實作,讓學生學習友善環境及友善人的種植方式,並進一步透過實作的五感體驗拉近學生與自然的關係。

【什麼是「食物森林」?】

食物森林一詞源自樸門農法的 Food Forest,強調植物相組成是由高到低的七個層次,多年生種植,營造生物多樣性的綠化空間。

森林不用特別照顧卻可以生生不息,比起農田,我們可以選擇更輕鬆的方式生產。食物森林的設計原則是模仿原始森林,在有限的空間內,依植物向上生長的天性,多層次栽種共生作物。從地底的根莖類、到地面的匍匐綠葉、低矮葉菜、小灌木、小喬木、大喬木,以及攀附在其上的蔓生作物,大致可以種出七個層次的可食作物,全年四季生產不同的食材。

食物森林將植樹綠化、食物生產及資源再利用,三種元素結合的趣味綠化行動。單一種植容易形成面積廣泛的蟲害危機,因為害蟲可以輕易的破壞牠們所喜愛的此單一植物物種;採取「群落種植」方式,將蔥、辣椒等害蟲不愛吃的植物交錯種植,可以抑制害蟲。

通常,我會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先認識植物和作物間的互利共生,例如「生命三姊妹」指的是「玉米+豆類+瓜類」,這是北美原住民的種植方式,將玉米作為主食,而豆類可攀爬在玉米上,並且提供蛋白質、作為氮肥,而瓜類可以抑制雜草、護根。

植物間會互相幫助,忌避植物還可以幫助驅蟲,例如「西瓜+蔥」的組合,蔥可以防瓜類植物的土壤病蟲害;再例如「番茄+九層塔」,九層塔可驅走番茄上的粉蝨等。

【帶領孩子進行「食物森林」設計】

食物森林與一般的菜園有何不同?課程開始,先透過大量的國內外案例,分享人與土地的故事,透過「人」的角度說明每個食物森林從無到有的過程,有些人參與實務森林是為了保護蜜蜂、有些人是為了想交朋友、有些人是想為下一代留下綠色的足跡。看似在種菜,但每個種植的者的起心動念都有所不同,透過不同食物森林及不同種植者的故事,慢慢提升學生對於「種植」的好奇心,及強化其生活與土地的連結。

接下來,則讓孩子認識國內外五花八門的食物森林,有些以大樹為中心,向外呈現蜘蛛網的幾何圖形,有些為了吸引蜜蜂上門,種植許多具有美感的蜜源植物,照顧生態之餘,也多了賞心悅目的功能;有些食物森林甚至考量到參與種植的人有輪椅族或拐杖人士,所以特地設計架高花床,讓不方便彎腰或蹲低的人也可參與種植的活動。在這單元,學生可認識到食物森林的設計過程,不僅是單純的把植物種進土裡,更需要考量到整體的設計如何照顧當地的生態、人及社會。透過食物森林的前期設計,讓學生可有更多的「利他」思考練習。

【植物介紹】

有經驗的食物森林農夫在選擇要種什麼植物前,都會思考此植物是否具有 2 種以上的功能。例如種南瓜,果實本身可以吃,其大片的葉子也具有覆蓋土壤防止水分從地表散失的效果。校園食物森林,除了選用可食的植物外,也可認識每種植物的附加特性,例如:蜜源植物、忌避植物、固氮植物等等。

此單元會展示各種特性的植栽,讓學生透過嗅覺、視覺、味覺、觸覺的方式,與植物做直接的接觸。

【小組討論】

這是課程教案很重要的一環,透過分組的方式,讓學生手繪一張自己心中理想的校園食物森林。每組都會選出一位組長,帶領組員討論,學生可以天馬行空,盡情發揮想像力。而老師們須確保每位學生都有發聲&提出想法的機會,每個班級都會出現幾位天賦異稟,想法超齡的小天才,此時對他們最重的學習就學習如何「聆聽」他人的想法,並在短時間內討論出一個團隊的共識。最後會請每組上台發表,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食物森林。

【校園觀察】

食物森林有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優先盤點並利用既有資源。透過簡單的校園巡禮,可讓學生們知道校園內的廢棄磚頭、樹枝、落葉、石頭等,都是食物森林可再利用的資源。只要妥善的利用,都是很好的建置元素。此觀念也會鼓勵學生應用在生活上,很多物品看似無用處,但只要放在對的地方,都是很有價值的寶物。

【厚土種植】

此為實作部分,有了前半對對於食物森林的基本認知後,即可開始進入到食物森林實作的部分。透過簡易的厚土種植法(Sheet mulching),不須開挖土表,僅需先做好食物森林的外型設計,定義好要種植的範圍後,將生廚餘、落葉、枯枝、紙板等自然可分解的資材,一層層的做堆疊。完成一定厚度的堆疊後,最後在要種植植物的位置,挖洞填土,把植物種下,最後再利用乾草完成最後一層的覆蓋,簡易的校園食物森林即完成。

植物在種植前,可先在一旁試著排列彼此的位置,確認植物間的距離,依不同的高度及顏色作排列,並不團提醒學生美感及整齊的重要性。

厚土種植過程有需多的分工項目,包含撕紙板泡水、收集落葉、收集枯枝、搬運石頭磚頭、接水管、將果皮葉菜剪碎等等,是個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的環節,而學生及老師往往也是在此環節獲得最大的趣味。

【回饋與派對】

食物森林完成後,除了提醒學生未來的養護及照顧方法外,可請老師協助安排一個小型的食物森林派對,在國外社區的食物森林常常是以工作派對(Work Party)的方式讓參與的志工在從事勞力的工作之餘,也能透過派對體驗的趣味的元素,可以準備簡單的音樂、水果、點心,讓學生吃吃喝喝,並分享當日的學習心得。準備的食物可以是食物森林未來會有的生成,例如有些學校會種西瓜苗,當日的派對活動就準備冰涼的西瓜,而學生在享用西瓜之餘,也對於學校未來有機會收成自己種的西瓜增添期待感,同時也更有意願投入未來的食物森林照顧。


成果與效益:

一、利他思維
透過多元的國內外食物森林案例介紹,有助於提升利他的思維,過往的菜園比較強調收成及產出,但此課程強調的食物森林都具有友善生態、人及社會的元素。而從學生在自己規劃的食物森林,均可看出學生願意把這些友善元素放到他們小組的設計中。

二、美感教育
即使是種菜,也可以種得很漂亮,從簡單的幾何圖形、高矮交錯、顏色配對、整齊排列等簡單元素,都有助於提升學生在規劃食物森林的過程,把美感元素規劃到設計中。而從學生的設計作品中,也的確看到使用許多趣味的幾何圖形及顏色呈現。

三、團隊合作
學習團隊合作可能是此教案中,最具挑戰的一環,每個班級都會有特別需要照顧的學生,但食物森林的設計過程是很具包容性的,透過老師、助教不斷的陪伴及提點,幾乎每個學生都可在小組的食物森林中投入自己的想法及貢獻。而身為領導者的小組長們,也會發現當他/她開始願意聆聽組員的聲音,接納不同的想法時,最後呈現的作品都會超出自己想像,組內也都十分滿意。

四、資源再利用
食物森林的厚土種植,大量利用學校廚房不要的高麗菜葉、果皮、咖啡渣,還有校內滿地的枯枝落葉,這些資材透過適當的比例的堆疊,最後都會轉成植物的養分,而此作法經過多個學校實作後,都相當成功,甚至還有學校會帶學生去菜市場收集生廚餘,讓學生親眼看見資源再利用的過程及成果。

五、完成一座食物森林
此教案可於一天內完成一座迷你版的校園食物森林,雖然離真正的「森林」還有一段落差,但卻是個很好的開始,許多學生及老師做完都覺得十分不可思議,具有成就感。也許是自己搭建的食物森林,對於種植植物的產出也覺得特別珍貴,某國小的老師曾告知,老師都會以食物森林產出的番茄當作獎品,因為很稀有,所以學生也都會積極爭取好表現。



影響力與擴散性:

食物森林相關課程已在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等縣市進行授課,除了近 20 所國中小外,也包含社區大學、公部門、科工館等單位,廣受學員好評。

相關報導:
1.「食物森林」在虎林國小https://www4.hc.edu.tw/epaper/no82/vigor3.asp
2.食物森林種出7種可食作物?食農教育教孩子從零到一的實驗精神 https://www.foodnext.net/life/education/paper/5593540270
3.「教室應該不一樣」主題式教學 新竹市翻轉教室風景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529/1725638.htm
4.荒廢池塘變身 青銀共學打造校園食物森林 https://new.ntpu.edu.tw/news/5ee8de19f436b10580907175
5.【USR】食物森林嘉年華三代共融 https://new.ntpu.edu.tw/news/6399816eb012cf0ac49c1519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