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彭昌輝、張綠芸、吳怡臻、施蒨蒨 臺中市福科國中教師

SDGs 一起繪永續


有句話說,「地球不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而是後代子孫借給我們的。」隨著極端氣候日漸頻繁,人人們對永續生活的追求愈發強烈。2015年,聯合國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但SDGs永續發展目標是什麼呢?

根據福科國中校訂課程主軸「Focus 永續」所設計的「SDGs一起繪永續」,以認識永續發展目標為核心,在每週一節的彈性課程時間,結合相關英語繪本與多元素材,透過閱讀、思考和實際行動,引導學生認識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除了認識永續發展目標外,本課程能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觀察和發掘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強學生同理心,使學生能理解全球議題,並提出解決方案。


專案具體內容:

「SDGs 一起繪永續」是一套國中三年的完整課程,教材內容包含17個單元,對應17個SDGs永續發展目標。每個單元皆包含目標內容、英語繪本及延伸活動。我們期望透過系統性學習的課程設計,培養學生具備前瞻的國際觀,深入了解現今人類與地球所面臨的各項挑戰,共思個人與群體、本土與外國的因應之道。

【漫畫導讀 激發學習興趣】
各單元一開始,透過漫畫導讀,呈現每個永續發展目標的輪廓,並用漫畫中的關鍵字,凸顯該目標的核心精神。例如,在 「SDG 10 減少不平等」單元裡,學生先透過漫畫,激發學習興趣,了解到人們有基本權利、應該受到平等對待後,再來引導學生閱讀聯合國資訊圖表,找出目前世界上有哪些不平等或歧視的現象。

有了基本認識與理解後,接下來進入思考階段。教材呈現 1至2 張相關圖片或影片,運用由哈佛教育學院「零點計畫」所開發的思考歷程工具「I See、 I Think、 I Wonder」,引導同學觀察與提問。舉例來說,觀賞「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短片後,學生在「I see(觀察)」階段中意識到,商品產量來自人們的需求;接著,在「I Think(思考)」階段中思考,如果人類能從源頭起執行「斷、捨、離」,盡可能減少物慾,並在生活中落實 3R ,即Reduce (減量),reuse (重複使用),recycle (回收)的理念,不僅可減少非必要消費,更能使每一項物品「物盡其用」。於是,在最後 I Wonder (提問)的階段,學生便好奇,生活中如何做到物盡其用與減少浪費?

【檢視目標 反思台灣社會】
每個永續發展目標底下,約有 6至10 個細項目標,學生閱讀細項目標時,需找出關鍵字,思考不平等可能發生在哪些面向。最重要的是,學生需從台灣社會的角度檢視這些細項目標,並做「鑽石分層排序」(Diamond Ranking)排列出目標的急迫性,思考評估哪些是台灣現階段應盡快改善的目標,並與同學分享自己的觀察與看法。

例如,在「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的細項目標裡,學生最有感的是「Target 12.5:到 2030 年,通過預防、減排、回收和再利用,大幅減少廢物的產生。」因為在校園生活中,學生每週的打掃工作,就有兩天需做資源回收,且台灣的垃圾分類與回收工作舉世聞名。藉由這些回到台灣社會脈絡的思考,學生可以理解台灣是全球永續目標的一份子。而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會刺激學生思考問題,例如,「究竟做好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重要,還是做到垃圾減量、甚至不製造垃圾重要?」

【落實SDGs 全球實踐行動】
透過聯合國官方數據及資料的閱讀、思考與討論, 學生更加了解永續發展目標的核心精神及重要性。另外,老師會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網站,進行資料補充,如「社企流」或是「未來城市」,查詢全球各地包含台灣,政府、組織、民間企業或學校有否推出對策,或正在採取何種行動,實踐永續發展目標,讓學生了解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不同領域的實踐現況。

舉例來說,「SDG 10 減少不平等」單元的閱讀聚焦在性別不平等。因此,我們請學生閱讀社企流網站文章〈性平表現位居亞洲之冠,台灣真的性別平等了嗎?』〉,並利用「3-2-1 學習單」(3 Things I Learned、 2 Things I Found Special、1 Question I Have)寫下他們的觀察與提問。又比如說,有學生從報導中,看到民間團體如「小村子」或「到咖手 885」,發揮「媽媽幫助媽媽」的精神,協助不同崗位的女性找回自我價值,學生藉由提問,肯定這些民間力量的重要性。此外,亦有學生從「跟騷法」的相關事件中提出防患未然的疑問,強調法律在平等保障上所扮演的角色。

【英語繪本 延伸輔助學習】
除了呈現全球數據及現況資料搭配學習單外,每個永續發展目標會搭配一本英語繪本,從圖文並茂的繪本故事出發,讓學生思索及討論重要議題。例如,「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搭配英語繪本「Something from Nothing(爺爺一定有辦法)」,透過祖孫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帶出「老物新用」、「愛惜資源」的心意。

繪本中,細膩描繪主角約瑟家中的家俱、器物,雖然經過歲月洗禮,卻有著古樸溫潤的美感。約瑟總是神氣的穿著爺爺改造的衣物,展現了人與物的親密關係。故事中,不論是爸爸幫人修補皮鞋,還是爺爺不斷將老物翻新使用、變出新意,都傳承著愛物惜物的美好心意。

每個繪本故事,不只傳達一個議題,就如同每個永續發展目標都非各自獨立,而是彼此關聯。因此,學生在閱讀完繪本後,可以根據他們對故事及 SDGs 的了解,延伸思考繪本所談論的議題,是否還與哪些永續發展目標有關。例如,學生閱讀英語繪本「Something from Nothing(爺爺一定有辦法)」之後,發現除了與設計單元「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之外,也能呼應「SDG 13 氣候行動」與「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等兩個目標。畢竟若能在生活中落實 「3R」理念,一定能減少碳排放與垃圾量,並做到不讓垃圾污染海洋或傷害海洋生物。

【日常實踐 展開個人行動】
身為一個國中生,可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或倡議永續發展目標?學生在單元最後一部分,寫下自己的行動宣言。舉例來說,學生在上完「SDG 10 減少不平等」後,在學習單上提出一些可以讓學校生活更平等的建議。例如為什麼女生的夏季制服只有裙子,不能選擇短褲? 她覺得穿裙子在日常活動時不方便;也有學生提到,學校社團如舞蹈社為什麼只招收女生,不讓男生加入?建議經過彙整後,透過學校舉行班聯會的時機向行政單位表達。不論建議最後是否被討論或採納,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能夠學習觀察生活環境,發現不平等,並且透過適當管道來表達訴求。

另外,在「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單元的引導教學中,設計了「Show and Tell」的學習活動,帶領學生用實際行動來實踐目標。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創意發想,運用 iPad 上網搜尋靈感,並落實 3R理念,進行家中舊物或廢棄物品的改造。課堂報告的呈現方式是帶來實作物品,並用雙語(中文加英語)分享創作理念與製作過程影片,最後也能將影片放在社交媒體上露出,更有機會在國內外推廣自己實踐永續目標的做法。



成果與效益:

我們設計一份簡單的問卷,以了解學生在「SDGs 一起繪永續」課程中的學習與收穫,是否達到原本預設的課程目標。大部分學生表示,這門課不僅幫助他們認識永續發展目標、培養討論議題、觀察及發現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藉由多樣的閱讀內容,培養對社會現況的同理心。

其中有位學生在回饋單寫道,這是一門很棒、很有趣的課程,可了解永續發展目標及平常較少接觸到的資訊,他很喜歡這堂能學到不同知識的課程。另一位學生提及實際參與行動的收穫,他舉例說,家中有許多黃金葛,但平常都是父親在照顧植物,實際介入種植體驗後,就知道植物會發生哪些問題,並且實踐上學會解決問題。

「SDGs 一起繪永續」除了讓學生對永續發展議題有感,也帶動了福科國中的課程改革。舉例來說,學校行之多年的七年級校外教學活動,因應「SDGs 一起繪永續」課程,將校外教學手冊進行大改版,以 SDGs 的角度,重新設計學習單及學習站的活動內容,讓 SDGs 的學習,從教室裡延伸到學校外,讓活動與課程緊密結合並持續進行,不再是停留在煙花式的燦爛。

其實,「SDGs 一起繪永續」本身就是學校老師對SDGs「有感」後的行動。近幾年,不論是教師研習或各種資訊管道,我們了解SDGs 對現在及未來生活的重要性。同樣地,我們也希望學生能透過持續三年的課程,逐漸對 SDGs 有感,進而改變習慣或付諸行動。雖然成果效益不一定立即可見,但如同成功大學前校長蘇惠貞校長所說的:「具備永續素養和不具備者,在關鍵時刻的選擇就會不同!」所以,我們努力讓學生在有感學習中具備永續素養,讓每一個微小的決定,成為影響未來的關鍵。



影響力與擴散性:

福科國中各年級每週有一節「SDGs 一起繪永續」,因此全校1500多位學生、負責授課的 16 位老師都可藉此更加了解永續發展目標。此外,教材研發及授課經驗透過實體或是線上研習,如「夢的N次方」或是各級學校的研習邀約,與全國各地的老師們進行分享。從 2022 年迄今,研習場次已逾 20 場。另外,也透過社群網站及部落格進行分享,相關文章的點擊次數累計逾6000多次。

許多老師研習後留下正面回饋。例如士林國中蕭老師參與研習後,在個人臉書上寫道:「利用 multimodal representations (漫畫、數據、繪本等),引起學生的關注與學習興趣,將重要訊息以數字、標題搭配短文呈現,帶領學生開始閱讀及聚焦,再利用學習單(I see/I think/I wonder)讓學生練習發現事實、證據及練習提問,課程設計有脈絡。分享結束後還送給學校一本實體教材,我拿到的時候努力克制自己不要尖叫。 What a pleasant surprise! 社群老師會精讀老師的心血,並且在課堂中實踐。」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