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斯創教育工作群

用教育續航臺灣林業-【山林博物學】推動計畫


砍樹,其實很環保!

你知道嗎?臺灣森林覆蓋率高達六成,國產木材的自給率卻只有約1%。我們大量進口國外木材使用,卻鮮少關注如何永續經營自己的森林。臺灣社會中,「砍樹不環保」的觀念深植人心,事實上,若能有計畫、負責任的管理森林,對森林的永續利用、減碳固碳效益,以及綠色經濟產業的發展,都是正向的幫助。

森林是複合的議題,亦是綜合的科學。斯創教育工作群推出「山林博物學」教育計畫,用淺顯易懂的參與式體驗方案,邀請達人帶路,帶領學員實際走入林場,看見臺灣林業,也重新認識何謂森林經營,讓地球公民真正認識到,原來,森林的永續經營,是解決當代環境問題的重要解方。


專案具體內容:

「砍樹不環保」的刻板印象正在翻轉。森林中適度的疏伐、培植與善加利用,除了可以改良林相,亦可促進樹木生長,增進森林的固碳功能,對於自然環境及林業發展,都有正向幫助。如何引導大眾從林木產業認識永續議題,共同振興臺灣林木產業、推動永續森林經營,至關重要。

2018年起,斯創教育工作群推動「山林博物學」教育計畫,與臺灣兩大林業生產合作社攜手,提供1至12年級的公私立學校學生及自學生、親子共學團體等,從休閒到學習導向的多元體驗方案。實際走入林木業經營第一現場,例如作業中的生產性人工林、製材廠、木材加工廠等,認識不同類型的森林與經營模式,並在體驗中接軌國際重要趨勢,如「淨零排放」與「森林碳匯」等概念。

【《林業森遊圈》實地探訪台版「神去村」】

走入海拔1200公尺以上的高山中,柳杉林高聳入雲,電影「神去村」的情景,就在眼前展開。永泰林場是國內少數民營林場之一,他們在新竹縣五峰鄉,承租了212公頃的國有林班地,為一座生產性人工林基地,以柳杉、臺灣杉、杉木等針葉樹為主要造林樹種,至今經營大半世紀。學員走進林場,不只認識生態環境與林木產業,還可親身體驗從伐木到加工等林場相關各式工作樣態。

看到林農伐採樹木,請別緊張。在職人的帶領下,學員們重新認知到,砍樹,是經過環境評估調查,確認林地適合伐採後才會進行,且人造林的木材生產,既滿足了消費者,還可減少天然林的砍伐。而收穫的國產原木,經由正昌製材的加工,可製成建築、裝修、家具等用材。正昌製材是近年提升臺灣木材自給率及推動永續森林經營的典範,其生產的林木,不僅是高品質國產材,更是在環境永續前提下生產出來的木頭。

為了向社會大眾溝通永續森林經營的理念,以及支持國產木材的政策,2018年起,斯創教育工作群與永泰林業、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合作,陸續推出「林業森遊圈」多元體驗方案,以兼具遊玩與學習的「遊學」型態,提供各年齡段學生團體及親子共學家庭不同的學習選擇。例如,「森命之圈—大人の林場散策」透過森林五感體驗及手作,體驗人工林場之美;「森林∞生林—林場裡的與木共學」探討生活與森林的關係,並化身森林調查員,實作每木調查,運用森林測計結果換算森林碳匯,體會永續森林經營對氣候調節的重要性;而「林業應援團—杉林裡的Working Holiday」是二日型工作坊,活動中,學員可穿戴林場工作裝備,觀摩實作從造林、撫育、伐採、製材的林業實務,探討森林經營與永續發展議題。

【《森曜日超玩》森林與太空包的相遇】

永在林業林地於屏東縣恆春半島,包含恆春鎮、車城鄉、牡丹鄉及獅子鄉等,經營912公頃的林地。恆春半島有強烈的落山風,又有外來入侵種銀合歡的危害,面臨經營挑戰。十多年前,老字號的永在林業決心轉型,在年輕團隊的熱情投入下,林場取得FSC FM國際森林經營驗證,並且用FSC驗證的「太空包」種香菇,開出不同於傳統林業的經營模式。

據統計,臺灣一年種植菇類,共需要5億個太空包,極具商業潛力,FSC驗證的木屑,可以生產出從頭到尾符合食品溯源標準的香菇,不只提升產品價值,還能發展「林木全利用」經濟模式。2015年起,林務局推動銀合歡移除復育造林計畫,永在林業順應政策,進行第一階段的林相更新工作,在適地適木的原則下,選種適合製作太空包的臺灣闊葉木,以相思樹、苦楝與無患子為主。

2021年起,斯創教育工作群與永在林業、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共同開發融合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的「森曜日超玩」品牌,推出適合1-12年級學校團體及共學家庭的多元體驗方案。活動中,學員們跟隨職人腳步,親自走入林場,看見經過管理後的森林,樹木依著等高線生長,整座山谷遠遠望去,相當舒坦,尤其是走在產業道路上,一側雜木叢生的舊林相,一側是樹林綠地的新林相,顯見森林管理的成果。透過實地接觸林場、走訪孕育造林樹種的苗圃,除了認識FSC認證林的經營精神,還能深入認識林木的利用。活動安排學員到將木材打成木屑的加工廠,親手製作FSC驗證的香菇太空包,在趣味體驗中明白,原來餐桌上的許多美食與原料,都來自於森林。

《森曜日超玩》相關體驗方案包括:「樹育成林—探尋人工林場」,走入林場秘境,種下一棵樹,實際參與調查與補植工作;「木用成材—走訪木材加工廠」,走訪孕育造林樹種的苗圃,並開放加工廠,製作FSC驗證的太空包帶回家;「香菇原產 × 林業體驗—生產溯源FSC標章菇一日遊」,展開香菇太空包的生產溯源,理解林場及加工廠取得FSC標章的嚴謹工序及意義;「林場經營 × 餐桌想像—FSC驗證林體驗工作坊」:體驗育苗、造林、撫育、伐採、運材、加工等林業工作,最後把香菇太空包帶回家。

【《森活的碳尋》從生活出發 在都市遇見森林】

如果無法親自走入森林,在城市裡,也能從生活出發,推廣永續森林經營的理念,以及國產木材的益處。考量林場多位處偏僻,學校團體及親子共學家庭交通安排不易,且在作業林場進行體驗,需搭配現地的經營作業與期程,因此「山林博物學」在都會區及鄰近場域,邀請孩子們與老師、家長,從大眾喜愛的木質材料切入,感受木材之美,以此為出發點,進行林業推廣教育。

運用公共空間,重啟木生活:在全國新光三越舉辦融合繪本、五感體驗及木工手作的「這夏有木憩」活動;在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舉辦一系列的「新森活提案」主題講座;在高雄MLD Reading台鋁書屋開辦「玩木生活」系列講座;在新北、桃園、新竹的獨立書店、木育空間、遊樂區推出「外公家的小木貓」國產材繪本活動等。

運用都市林環境,展開初體驗:善用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台中市文心森林公園、學校校園等都市林環境,向都市裡的孩子及各級學校師生,演示林業人的工作及國產材的利用,並透過森林測計體驗及公民科學調查,計算並了解都市綠帶的生態系服務價值。

運用曾經的人工林,服務學齡前兒童:2023年起,擇定曾為生產性人工林、現為休憩熱點的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推出「小滿小月森林調查員」,帶領學齡前孩童認識森林的價值與功能,並實際了解天然林與人工林的不同。


【《森林學.學森林》培力人才 擴大影響力】

為了增加永續森林經營理念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山林博物學」計畫展開種子培訓,以及推廣人才的培力,期待更多人投入林業推廣,加速因應當前的環境挑戰。

一、「學.森林」套書編撰及種子教師培訓

2017年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成立10週年,委託斯創教育工作群透過系統化整理與精進,將10年來所累積發展的三百多套森林環境教育課程,編輯出版【「學.森林」森林環境教育課程彙編】套書,共5冊,包含了12套課程、42個單元,內容涵蓋「森林生態與功能」、「森林經營與技術」、「森林文化與倫理」、「當代環境議題」,從國小學童、國高中生至成人都能找到合適的課程;2019年該套書加入了第6冊-「原民傳統山林智識」主題專冊,回應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所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鼓勵使用傳統生態智慧解決現代環境問題。

2018年起,擬定並推動「學.森林」點、線、面的推廣方針,以課程為點,透過推廣講師及種子教師的線,擴散到內部及外部面向,總計培訓了518人次的種子教師,成為學校與社會教育體系裡的林業推廣代言人,同時亦為以森林環境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志願服務群體。

二、「林場研修生」永續林業推廣人才培訓

「林業經營實務」與「教育推廣工作」是不同的專業,所需人力資源的專長、背景、人格特質極不相同,長年致力於林業生產的林農,跨足體驗經濟服務業有其門檻,加上林業從業人員凋零、林場管理工作繁重、臺灣林業振興尚在起步,維繫本業已是林場主的最大挑戰。因此,為了擴增第一線林業體驗教育的推廣能量,斯創教育工作群於2021年啟動「林場研修生」招募及培訓計畫,除了儲備未來林場辦理體驗活動時的第一線推廣人力,彌補林業人才斷層,激發更多青年學子投入林業相關工作的可能性。

「林場研修生」共收到113名跨領域人才報名(最高學歷森林學系背景的占20%、環境相關科系的占16%、其他自然科學領域占15%、社會科學領域占41%),最後錄取15名展開培訓,歷經一年的增能工作坊與實習課程,總計10名研修生完訓,並於2023年正式投入林場體驗課程的帶領實務。



成果與效益:

一、永續未來與淨零轉型的實踐

「山林博物學」計畫的最大目標,是創造學習者對森林經營的態度與觀念的改變,甚至發展出技能與行動。每場課程後,我們進行成效評估與滿意度調查,問卷採五點量表統計,得知課程對於「提升對永續森林經營的認識與作為」相當有幫助(4.8),「提升對國產木材的了解以及願意支持國產材」(4.8),同時達成「提升對FSC驗證的認識」(4.8)。學員回饋包含:打開視野,見證實況,理解負責任的森林經營可創造社會、經濟、環境的永續;對林業工作產生情感連結,肯定林業從業人員的付出,思考林業人材與技術流失的解決之道;並且願以行動支持木質材料、特別是國產材的使用。

二、跨領域、跨科際的主題研究

森林學是一跨生物學、生態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的學問。「山林博物學」採取在林場環境中探究式學習,除了呼應教育部戶外教育2.0宣言,亦帶領學習者運用科學方法、調查技術、實驗分析,探究永續森林議題,啟發學習者發掘問題並思考解決辦法,找出循環利用林木資源的管理作為,未來更能運用科學邏輯與能力,回應日漸多元複雜的公共議題,達成108課綱接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願景。

三、工具操作、資料判讀的技能應用

森林經營實務中,森林測計與生物多樣性調查需善用多項工具,例如,使用測高桿/儀與胸徑尺等量測並計算林木的材積、生物量、碳含量,運用望遠鏡、紅外線自動照相機、薛曼氏捕鼠籠陷阱等,進行生態監測並分析族群變化;而數位科技的運用與資訊判讀,也是森林調查中的必備技能,如:使用GPS定位進行地圖判讀、運用不同年代的航照圖來看林場環境的變化、以iNaturalist APP紀錄與分析林場生物相等,都是這世代學習者需具備的基礎能力,也是絕佳的技能培養機會。



影響力與擴散性:

截至2023年7月底止,「山林博物學」各項方案共提供了1-12年級學生及親子共學家庭近4,000人次、15,591學時的學習機會,且參與人數逐年增長,低年齡層的學習者比例逐年增加,顯示永續林業議題透過計畫的轉化,不再是生硬、冷門話題。另外,參與計畫各項方案的平均學時為3.9(不含車程、休息),顯示雖然林場位於交通不易達的區位,學習者仍願意預留半天以上,深入體驗學習。

「山林博物學」的各項培訓計畫已達成44場次、1,471人次的成果,完訓對象包括各級學校教師、環境教育工作者、青年志工等有意投入森林環境教育的推動者,持續傳播溝通,擴大影響力。另外,團隊成員已受近30個企業團體、民間組織、學術/教育單位等公私部門邀請,前往組織內分享交流,總計超過550人參與,其中多家企業已展開洽談ESG合作計畫,未來可望加入「山林博物學」的推動行列。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