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葉奕緯(彰化縣田中高中國中部教師)、魏光亮(臺北市立內湖高中教師)、閔柏盛(基隆市中山高中教師)

「我跨閱,我ok」-台馬數學共備實踐之旅


台灣走過教改、正經歷108課綱,一路看似顛簸起伏、跌跌撞撞,這樣的我們,也可以向外伸出援手,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協助他國教師設計課程嗎?

答案是肯定的。

耗時三年、由台馬老師完成的「我跨閱,我ok」共備活動,強調跨科跨領域的課程設計,讓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的師生,進行互動交流並永續實踐。在首年的「跨閱1.0」中,台灣教師凝聚素養、圖表、活動、議題四大面向,讓華文獨立中學能將華校董事聯合總會「以課為尊」的教育藍圖落實在課堂;「跨閱2.0」則從思考主題開始,再決定策略、進行課堂操作、反思修正,最後產出完整課程;最終的「跨閱3.0」,是利用校內共備、校外交流和專家意見,讓各校累積三年的能力開花結果,創發專屬的校訂課程,讓學校品牌發熱,學生成果發光。

這些接連產出的可執行課程內容,代表台灣老師的陪伴、支持有了成果,也彰顯台灣教育能領先世界,做到跨域、跨國、跨科的連結,將「我跨閱,我ok」從口號昇華為態度,從分享到實踐,從單次到永續。


專案具體內容:

華文獨立中學(簡稱獨立中學或獨中),是馬來西亞華人民辦私立中學總稱,由於華文並非馬來西亞官方語言,獨中在馬來西亞獨立後,全被改制為國民型中學,不接受改制、致力儲才、發展中華民族母語教育的便稱獨中。有別於目前共63間、分布於各州屬的國民型華文中學,獨中由華校董事聯合總會(簡稱董總)和華校教師公會(合稱董教總)負責運作。

儘管獨中因為不屈服官方政策而抗爭成功,但仍需配合官辦考試制度規劃課程,亦要採用董總體系的課綱來編寫講義,雙軌的教學進度與考試內容,讓師生都充滿壓力。教師總是踏進教室,便開始趕課,學生總是低頭寫考卷、刷題本練習,教學氛圍與十數年前的台灣有不少相似之處。其中,有幾間學校的校長企盼改變現況,因此廣開增能研習,並邀請國內外教師、學者一同交流,希望能為現狀注入活水。這便是「我跨閱,我ok」的由來。

「跨閱」是什麼?跨閱是活動名稱,以專案進行跨國、跨科的課程設計。參與專案的三位台灣數學團教師,目標是讓馬來西亞的老師「上好課程」,讓華文獨中的學生能夠真正學會課程期待他們學會的能力。

在2021年的「跨閱1.0」期間,是由台灣的宋怡慧老師與馬來西亞接觸,而後決定分為語文組、科學組和數學組來分享教學經驗。後來葉奕緯接下數學組召集人的位子,再邀請魏光亮、閔柏盛加入,共同擔任數學團指導教師。原先規劃第一年就要出國交流,但遇上新冠肺炎,所以轉為線上工作坊。而此一轉變,也讓單次性的交流講座,變成了延續三年的課程創發之旅。

具體做法上,是將課程設計的共備分為活化教學、彈性課程、校訂課程三階段,由小至大改變課程架構。創發課程的主軸也從第一年的台灣老師主導,到了第二、三年逐漸轉化為協助引導角色。由於地域環境不同,加上疫情影響,這三年的共備討論主要都以線上會議為主。除了表訂的共備時間,另外還有一對一會議、即時通訊軟體的溝通等。

以下按照2021至2023年不同的目標,分享共備過程的內容。

【2021年「跨閱1.0」:活化教學】收斂課本知識點、發散策略方法面
凝聚出「素養」、「圖表」、「活動」、「議題」四大面向,利用一個多月時間,與馬來西亞老師進行共備、思考、討論和創發課程,探討哪些觀念是學生在即將學到的課程中,容易有迷思或不易學習的觀念。

在確定教學主題後,便針對課程核心概念和要如何呈現教學方式進行討論與修正,最終完成教學簡報與實施課程。即便是相同的觀念,不同的老師都會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學生也會有不同程度的領受。最初的討論會是「你們認為什麼是重要的?」而後是「這個重要的概念要怎麼教?」最後則是「我們要如何讓學生願意學?」

接著,台灣數學團老師再以生活化的例子包裝課程,例如用飛餅跟拉茶的價格為例,切入「未知數」的符號,讓學生明白符號並非要增加困擾,而是為了降低雜訊。而後再運用明確範例,帶領學生進行代入消去法跟加減消去法的應用。

第一年的主軸為「慢慢來,比較快。」在數學尤其如此,不強求短時間內強塞過多知識點,而是讓學生可以確實學會該學的能力,踏實前進。

【2022年「跨閱2.0」:彈性課程】彈性課程展實力,先射箭再畫靶心
台灣的三位老師,先介紹與示範自己實施過的彈性課程,包括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以及服務學習、戶外教育、班際或校際交流、自治活動、班級輔導、學生自主學習、領域補救教學等其他類課程,讓馬來西亞的老師有初步的認識。接著請各校老師設計數學領域的彈性課程,最後討論、修正後實施產出。

在經過超過十次的線上共備,數十小時的討論修正後,有六間學校順利產出課程、實施、進行微調,最終發表。跟第一年不一樣的是,我們有點「先射箭再畫靶」,讓馬來西亞的老師找自己感興趣的數學主題,然後再協助其發展為彈性課程。

並非每間學校都能按照線性順序前進,除了三間種子學校從頭跟到尾,其餘學校都是逐步觀望,再慢慢接受、逐步願意參與,所以第二年的時候,仍有學校還停留在1.0的活化教學部分。我們並不會讓後來加入的學校悶著頭趕進度,而是讓他們保有自己的步調,一方面可以觀摩進入彈性課程設計的發表,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學現況。

除了期盼老師能分享課程的實施過程,更要求每間學校都要提供「學習資源」、「教案內容」、「活動紀錄」三個資料夾。因為跨國共備最難看見的就是實踐,簡報、照片並不易察覺老師是否有投入心力在課程的設計與執行,也不容易看見學生的困惑與感動,因此專案要求參與學校都要能生出教案,也要提供學習單與教具清單,更要有完整的活動紀錄。

【2023年「跨閱3.0」:校訂課程】校訂課程現特色,要射箭正中靶心。
「上好課程」期盼打破原先分科共備的方式,回歸學校,組成不分科別的課程設計團隊,讓每間學校都能依據課綱精神和符合SDGs的指標,設計擁有特色、屬於自己學校的永續課程。

以波德申中華中學為例,由於學校面海,數學老師提出希望創發與波德申海域有關的親海課程。討論後,課程確立學習目標為「透過學科的配合,讓學生加強對紅樹林的認知,進而培養在地關懷及提升全球視野、環境永續發展的能力。」接著再進行課程設計與各科目的融入與配合。

有別於前兩年,2023年更偏重「引導」而非「指導」。指導是說一步做一步,甚至直接給予獨中老師方法跟答案。但在引導中,則採取「問」而非「答」的方式,例如「老師你認為這個課程有評量到c4(認知情意與技能評量層次)嗎?哪個課程讓你有這個感覺?」又或是「老師的課程想要讓學生擁有怎樣的能力?你確定想讓他們學會的是這個?」透過不斷提問、與老師對話,讓老師反思,最終產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課程,老師也在共備過程中,學會自己設計課程。

此外,也設定「評量標準」,評估學生是否真的學會了這些能力?該如何掌握孩子學了多少、學到哪裡?專案用五等地來設定評量規準表現指標,允許兩個級別的不可接受,以及更精細的優秀程度,例如3分是勉強可以接受,表現低空飛過達標的學生能獲得3分。4分跟5分則是良好和優秀。

藉由評量歸準,提醒教師記得反思,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什麼?有什麼東西是希望能夠教完,而學生一定要學會的素養能力?同時,詢問自己要如何、藉由什麼工具、什麼評量、什麼規準,來評估與了解學生是否真的學會了這些能力?當課程目標、內容和評量,成為不斷循懷、微調的歷程,課程便能充滿生命力,踏實前進。



成果與效益:

2021年,共產出「童手同角」(閔柏盛老師,基隆市立中山高中)、「鄉觀燕語」(謝燕燕老師,波德申中華中學)、「數感城市」(李可心老師、何芸麗老師,波德申中華中學)、「桌住數養」(魏光亮老師,臺北市立內湖高中)、「奕數咖學」(葉奕緯老師,彰化縣立田中高中國中部)等課程分享,不僅讓與會夥伴感受到滿滿熱忱,也讓素養、圖表、活動、議題等四大面向的融入,有明確實踐成果。

2022年,在第一年的根基下,數學團增添了巴生濱華中學、亞羅士打吉華獨立中學、檳城檳華女子獨立中學、古晉中華第一中學、新山寬柔中學、波德申中華中學等志同道合的夥伴學校。從思考主題、決定策略、課堂操作、反思修正,一路走到產出完整課程。除了參與跨閱2.0工作坊,共備夥伴們更秉持自發、互動、共好的精神,將實施並產出的課程,從教學資源(學習單、遊戲單、教具)到教案(詳細彙整教學並步驟化的呈現),都分門別類製作連結與QR code,讓與會老師能馬上行動,一同成為跨閱課程的實踐家。

2023年,抱持創發屬於自己學校「校訂課程」的目標,最終有三間學校產出可執行的課程內容,其中包括「紅樹林的探究之旅」、「123,蛋糕Go!」、「正粽下懷」等,都是歷時超過半年,每兩週進行一次兩小時以上的基本共備,最後實施並產出課程的跨領域校訂課程。以「正粽下懷」來說,便以沙巴州的多元民族文化為例,講述當地節慶的意義,再實際配合糯米包粽,並搭配消除飢餓、糧食不浪費等議題,不僅扣合了董總三面九項的能力指標、融合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另外還訂下詳實的評量規準。原先預定會有七間學校發表,但最後剩下三所。值得注意的是,未能發表的學校並非不夠努力,而是太過努力、期盼做得更好而延後發表。

這些接連產出的可執行課程內容,代表台灣數學老師的陪伴、支持有了成果,也讓馬來西亞獨中老師知道,台灣教育能領先世界。即便國家不同,但炎黃子孫的血統能跨域、跨國、跨科連結,將「我跨閱,我ok」從口號昇華為態度,從分享到實踐,從單次到永續。

此外,馬來西亞的華文獨中學生人數不少,但迫於多元考試的制度和部定課程的進度壓力,教學難以活化,因此跨閱共備的受惠者不只是老師,每個被老師教到的學生,收穫更大。參與共備的獨中老師回饋,最直接看到的,是孩子開始期待數學課、會專注在課堂上;而老師過往的挫敗與失落感也隨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欣慰和成就感。

在影響人數上,參與共備的學校,三年累計超過十所,學校規模有大有小,以隆中華中學來說,學生逾5000人,老師超過300人,若以一所學校必然至少有一位老師在課堂上施行課程,三個班便約100人,等於第一年的一間共備學校,有三位老師參與,便是300位學生受惠;第二年有六間學校實施課程、600位學生受教;第三年有三間學校參與活動,並跨三個科別實施課程,各校的參與學生約為1000人,三校共3000人。而由於第一年的課程會延續至第二、三年,學生都不同,因此最終合併計算下來,三年間受惠的學生,約可達5000人。影響到的人數,遠比原先預想的超出很多。

原來,改變一個老師,便能改變許多孩子,改變一所學校,就能改變數千個學生。



影響力與擴散性:

專案努力將台灣教師最好的一面,呈現在馬來西亞老師面前,所有與會講師都是各領域的一時之選,分享「數學團相見歡」、「光文老師與進益老師的數學分享」、「課程設計我ok」、「mVB我的上課神隊友」、「GGB的實務探究」、「淺談統計圖表學」、「Desmos的探究應用」、「簡報設計力」、「課程設計分享」、「課程問題解決」等一個個教學主題。而在每場共備研習過後,馬來西亞老師開始相信,在別人很厲害之外,自己也可以開始了,「我們不需要很厲害才開始,我們需要的是,開始才會很厲害!」

今年,跨閱工作坊也終於突破新冠疫情的阻礙,成功在亞羅士打的吉華獨中辦理實體會議。數學團除了共襄盛舉,也在工作坊中,帶領實作。

跨閱永無止息,台馬共備之旅,自發、互助,終能共好,各自美麗。



相關連結:

共備抗疫、雲端相遇:馬台跨閱2.0工作坊圓滿落幕
我跨閱,我OK:400多位校長、教師進行跨國跨科課程設計
《跨阅3.0:优质校本 素养领航》工作坊 今起吉华独中举行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