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廖姿雯 蟲窩自然生態工作室高階引導人、果實玩樂生活實驗室教師

昆蟲教我們的生命教育課


大自然的精采程度,絕對不亞於愛麗絲的夢遊仙境,光怪陸離的程度也是!這其中就包括昆蟲,牠們是自然生態中最常見的動物類群,也是最令人害怕的類群之一;昆蟲,有可愛的甲蟲、漂亮的蝴蝶,當然也包括大部分人害怕的蟑螂;成長在都市的孩子,由於生活的便利與潔淨,對昆蟲相當陌生,若父母趁著假日帶著孩子踏青休閒,但孩子若對途中的昆蟲動物產生恐懼害怕,有時反而讓情緒影響出遊心情。

當孩子們從小認識「蜜蜂不會隨便螫人,蜜蜂採蜜原來還擔負傳播花朵花粉的任務」、「螞蟻很團結,螞蟻搬食物是為了養家哺育小小螞蟻」等觀念,不僅增加生態與物種的知識,更能在孩子的人格養成期,培育出同理心,建立尊重生命、珍惜環境生態的高貴品格。


專案具體內容:

這一門「昆蟲課」,含括環境教育與生態教育,並延伸生命教育,昆蟲知識搭配山林實作,教室內與戶外並行,可以規劃為週末課程、夏冬令營式課程、一週主題式課程、亦或一學期專題課程,都能為孩子打造豐富、有趣、記憶深刻的學習歷程。

我畢業於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專業,從事昆蟲教學引導 10 餘年,被孩子與家長暱稱為「蚊子」。課堂在林野步道上展開,孩子們在尋找昆蟲的《大自然躲貓貓》課程中,每找到一隻小昆蟲,就會爭先恐後的冒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蚊子,這個有毒嗎?」「蚊子,這個會咬人嗎?」「蚊子,這個可以摸嗎?」

在一次又一次與孩子、家長的互動中,我發現孩子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當他們找到蟋蟀、蜘蛛、蜥蜴等小昆蟲和小動物,會感覺很新鮮,但當我邀請孩子觸摸看看時,看到的是他們欲拒還迎、無處安放的雙手。

孩子展現出好奇與恐懼交錯的矛盾心思,這讓我更希望打破課堂上讀著課本的單一教學,藉由有趣的課程設計,讓自己變成童話《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白色兔子」,擔任一個誘發好奇的契機,成為橫跨自然環境與都市人群的橋樑。

我希望每一次帶課,讓孩子和家長們與生物的接觸都是有意義的,不只是把蟲蟲放在手上的〝勇敢〞,更是〝挑戰自己的恐懼〞、〝練習等待〞、〝尊重每一個生命的重量〞。這些都是大自然教我們的事情。

【給探險新手的課程──感覺大自然】

一、課程對象:孩子 2.5 到 5 歲的親子家庭(或初次參加相關活動的親子家庭)

二、課程內容:人類的五感中最直覺使用的是視覺,除此之外,嗅覺、觸覺、味覺、聽覺也都是認識世界的方式,透過陪孩子共同建立五感的觀察經驗,打開孩子對環境的覺察能力。

三、課程介紹:從「視覺」、「觸覺」、與「聽覺」設計課程活動。
1、視覺:《大自然躲貓貓》
在課程進行的步道中(或戶外環境),找到躲藏在自然環境中的昆蟲,並以塑膠圓環作為標示物,引導孩子觀察圓環中是否躲藏了昆蟲。
(請參考附件照片 1:用眼睛觀察)

2、觸覺:《變成好朋友的「握握手」》
以握手作為引導語,引導孩子與相對適合接觸的昆蟲個體接觸,並感受昆蟲足部末端(附節)的構造。一起推理看看爪鉤狀的附節能讓昆蟲有什麼樣的能力與便利?

3、聽覺:《難以忘記的「模仿秀」》
昆蟲發出的聲音千奇百怪,發出聲音的方式也各有不同,行進在步道中仔細聆聽蟬的聲音後,邀請孩子模仿看看、或用曾經聽過的聲音來描述它。觀察被捕捉的蟬所發出的聲音是否與未被驚擾時不一樣?聲音摸不到也看不見,透過模仿或是將其擬人化的填上「歌詞」,加深孩子的印象,也建立觀察的方法。(但在這麼做的同時須避免將生物過度擬人化造成過多、誤植的想像。)(請參考附件照片 2:蟲蟲小劇場─這不是在學昆蟲,是在學攀木蜥蜴的威嚇方式)


【給資深探險家的課程──人蟲關係】

一、課程對象:孩子 4 到 8 歲的親子家庭

二、課程內容:透過尋找昆蟲與人類的相關之處,進一步探討兩者間的相互影響與利用關係。

三、課程介紹《蟲蟲下午茶》─食蟲文化
邀請孩子一同準備今日的下午茶點心(蜂蜜水、草莓果醬吐司、軟糖等),準備完成後一同享用美好的點心時光,同時引導孩子思考:「昆蟲是否可以作為食物?」「你有吃過昆蟲嗎?」並於課程中,延伸介紹世界各的的食蟲文化、昆蟲作為食物的營養價值與環保意義……等,並〝揭曉〞點心中與昆蟲有關的成分或添加物,最後邀請孩子參與製作「炸蟋蟀」、「麵包蟲搖搖薯條」等昆蟲點心。(請參考附件照片 3:你敢吃嗎?蟲蟲很營養喔!)

【從探索自然,延伸到尊重生命】

在自然探索的過程中,除了昆蟲知識的累積,也幫助孩子建立對其他生命的尊重和同理、體驗挫折和等待。例如《蟲蟲小劇場》的課程設計,讓孩子在接觸昆蟲時,以昆蟲的視角與孩子對話,並將孩子比喻為大巨人,藉此引導孩子接觸昆蟲(或其他動物)時的接觸力度與方式,讓孩子懂得以摸代替拍、以輕柔代替興奮。

當「冰川融化、北極熊餓死」、「全球升溫、山火不斷」等新聞席捲版面,今年夏天的溫度屢屢創新高,人人都已經深刻感受到暖化與失衡,大環境的改變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無力感,「我們能做什麼?」我想,「當我們從教育著手,養成孩子的價值觀,對各種小生命從好奇害怕,到產生情感,就會開始在生活環境中學習觀察:樹下的沙地有麻雀在洗澡、蜜蜂們會在水池邊潮溼的牆面上喝水、牆角的蜘蛛正在吃著今天的大餐……」,孩子開始發現這些每天發生在身邊卻被忽略的〝小電影〞,轉變為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及活動在其中的小小生命,因為認識、在意、而學習尊重與愛護。



成果與效益:

一、透過戶外課程,原本退縮害怕小蟲蟲的孩子,變得能夠堅定的伸出手,輕緩靠近昆蟲,並在夜間視線受限的環境下,願意小心翼翼繞過每一隻過馬路的蝸牛。

二、藉由觀察昆蟲,有特殊照顧需求的孩子,可以練習與同儕相處。

三、曾經有一個孩子,正在憤怒踩踏螞蟻,在制止這個孩子後,了解其原因,是因為「著急想拯救被搬走的蝗蟲」,孩子說:「我很生氣,因為覺得蝗蟲很可憐」,雖然行為上需要制止,但出發點已經可以看出,孩子開始學會了同理心。

四、藉由上述事件,引導孩子繼續思考,「為什麼螞蟻需要補獵食物?是為了回巢哺育幼蟲與其他家族成員,若是救走蝗蟲,是否可能影響螞蟻寶寶的存活?」拯救蝗蟲的那個孩子沉默了,連同周圍的其他孩子們也沉默了,然而隨即而來的熱烈討論卻讓大人們驚喜。這個問題或許沒有正確解答,但我覺得,「很榮幸陪著孩子們思考這種近乎哲學的問題,拋開人類的視角,但願世界會變得不太一樣。」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2016 年~2019 年:陽明山菁山遊憩區─環境教育部 環境教育活動 1,600 人次/年

二、2018 年~至今:蟲窩自然生態工作室,帶狀課程、特別企劃

三、2018 年:勤美學(在地美學實驗計畫)

四、2019 年~2022 年:主題式教學-校園昆蟲原住民──「昆蟲教會我的一場生命教育課」,苗栗─烏眉國小、西湖國小瑞湖分校授課/新竹─新光國小/
彰化─彰泰國中、萬興國小、西勢國小授課

五、2020 年~至今:果實玩樂生活實驗室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