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彰化縣漢寶國民小學

海。海人。生


「老師,我摸到了!」、「這顆怎麼這麼小?跟我平常吃的不一樣!」、「欸,我好像抓到小魚了!」大太陽下,一群小學生穿著青蛙裝,乘著竹筏往魚塭去,今日的目標是採集文蛤,但摸了老半天,有的人只摸到一堆沙,也有人收穫一籮筐,孩子們興奮的聲音在水面上此起彼落地揚起,果然就像俗話說的「摸蛤仔兼洗褲」,這趟漁夫體驗之行既摸到了蛤仔,也讓大家深入瞭解了許多海洋知識。

位於彰化縣芳苑鄉的漢寶國小是座濱海小學,校內學生家長的職業大多數都是漁民或養殖業,為了讓學生多親近海洋、永續運用海洋資源,進而懂得保護這珍貴的大自然,學校規劃設計了一套海洋教育校本課程「海。海人。生」,豐富的課程內容可不只有漁夫體驗,精彩的還在後頭。


專案具體內容:

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垃圾、過度捕撈等問題日益嚴重,為讓學生聚焦在愛護海洋上,知海、親海、愛海,進而成為將來保護海洋的主將,「友善食魚」一直是老師想引導孩子們學習的重要方向,包括如何挑選安全魚種、如何永續運用海洋資源、如何選用對大自然負責的食材,從低年級一路銜接到高年級,設計一套符合(SDGs)12 責任消費與 14 守護海洋指標,希望將孩子培養成為永續發展的小魚苗,與海洋友善成長。

【摸蛤仔兼愛護海洋 辣個學校的海海人生·尚青】

一、海洋教育課程為主題式教學,分成三個階段推動:
第一階段:由低年級開始,先給予基礎架構,讓學生認識在地之濕地生態、社區漁產,加深學生的在地認同。
第二階段:針對中年級,開始導入環境永續利用、海洋生態保育的概念。
第三階段:結合社區產業發展,開始教導高年級學生關於社區產業脈絡、永續利用的改變、市場經濟如何與環境保護共存等概念。

二、核心校本主題為「海。海人。生」:
1.「海─是孕育萬物之母」。
2.「海人─是濱海生活,與母親關係密切的我們」。
3.「生─是對於生命的重視,對於永續的堅持」。

【專案內容】

一、海之廣─全校共同彈性課程
發展全校共通海洋教育課程,提供全校師生海洋教育相關訊息,彰顯在地特色,重新認識海洋、親近海洋,進而珍惜海洋,提升師生海洋知能,體驗生命價值。並利用各年段的彈性時間,實施不同階段海洋教育課程,並不定期與社區專家合作,利用綜合課程導入校外資源,跨領域學習,由各領域教師安排實施跨領域海洋教學。

二、海之深─規劃教師增能,落實知識管理
鼓勵教師參加海洋教育的研習,包括教師濕地戶外研習、染色魚標本研習,同時也邀請專家學者、在地解說員及實施有成的學校到校分享,讓老師們認識傳統漁民用來染色的素材薯榔、召開海洋基的專家諮詢會,將研習資料與歷年來海洋教育成果彙整成教學檔案,供校內教師跨領域使用,達到核心理念普及全校的效益。

三、行四海─建構戶外教育學習路線
辦理漁港潮間帶淨灘、全校漢寶濕地淨灘教學、濕地侯鳥介紹等活動,並結社區魚市場巡禮活動,參訪傳統漁港及漁獲認識;規劃海洋文化古蹟尋訪、鹽場校外教學等,不論是洲南鹽場校外教學,或是認識海洋信仰媽祖,都讓同學們更親近生活周遭的海洋。

四、後浪推前浪
利用海洋圖書繪本、海洋影片賞析等非傳統方式使孩子學習海洋教育知識,必結合更多新興科技,建立線上教學資料庫、平板融入教學、空拍機觀察濕地等方式,建立豐富資料庫,分享課程研發歷程、教學網頁分享,提供教師充足教學資源,也加深學生學習熱情。

五、親海教育及認識濱海生物
漢寶國小每年舉辦全校性校外教學-漢寶濕地淨灘尋寶趣,介紹溼地周遭附近濱海植物,並解說彰化沿海潮間帶的形成及常見的底棲生物、 螃蟹、蝦子等,在過程中愛護海洋,實踐淨灘,引發學生親海的學習動機。

六、漁夫體驗
由哈哈魚場場長帶領學生認識養殖漁業及文蛤,介紹漢寶文蛤養殖歷史及和生活史,以及文蛤的生理構造、文蛤養殖認識,包含文蛤養殖準備工作和注意事項,並說明環境友善養殖方法,養殖文蛤與其他魚種、蝦、蟹類同時也能兼顧水域河川生態。解說之後,參訪魚塭養殖周遭環境,體驗吊罟、八卦網、蜈蚣網,下池子去操作牽罟、滑竹筏、混水摸魚等趣味活動。

七、濕地生態課程
透過校內共同彈性課程,認識在地魚、蝦、貝、螺、螃蟹,接著透過戶外教育讓孩子實際觀察各種地形,帶領學生參訪漢寶濕地、王功漁港,進行實際的溼地及潮間帶底棲生物和鳥類的觀察紀錄調查,並培養孩子對於生態解說的能力。

八、時時實踐食健
學校致力於創造一套課程,必須包括對海洋最基本的認識、對魚種的基本認識、海鮮選擇指南等。希望藉由課堂上的講述,進階為活動式的探究,從活動過程中培養孩子吸收且內化的能力,進而轉換為對外分享。

首先,先教導學生永續海洋的觀念,作為知識的奠基,經由活動的過程讓孩子將學習內容分享、實作、琢磨。接著是成果總考驗,由老師帶領學生前往漁港,實際與漁民對話,觀察漁民作業,並且在漁港就地選購食材,以減少碳足跡和友善食魚的前提下,讓孩子自由選購、與商家交流對話。最終再由他們分享選購的原因和理想的烹飪方式,藉由此過程也向孩子宣導健康飲食的觀念。

九、認識蛤哥
漢寶是文蛤之鄉,為加深孩子與社區的認同,從低年級開始規劃一系列的文蛤課程,包括介紹文蛤的生理、生態,並引導學生思考文蛤養殖的優缺點;中高年級後加深加廣,向學生介紹文蛤養殖的永續發展、如何做到低碳排、產銷履歷等,使每個孩子都能對在地產業與未來更加了解。

十、海洋藝術創作
藝術創作也可以永續利用,鼓勵孩子產出自己的作品,並且能夠有效運用原先需要廢棄的物品,達到減塑、撿垃圾、再利用的理念,讓孩子發揮藝術創意,啟發他們的天賦與素養。

十一、沉浸於海洋
如同學習外語一樣,透過整套課程希望能讓孩子生活周遭都能接觸到海洋元素,因此在校園環境的建構,從海洋意象著手,包括一天開始的通學步道、校門口白海豚到學習場域的海洋彩繪、海洋生物介紹等,打造沉浸式教學環境,讓學生習慣這些元素的存在,培養孩子親海的素養。




成果與效益:

一、親、師、生三鐵共構
帶領學生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與養殖協會活動,結合在地特色,型塑海洋特色課程與社區的連結,提升社區家長及外界對學校課程與教學的參與及凝聚力。讓社區的職涯專業、教師的教學專業、孩子的素養學習這三條軌道能彙整在一起,建構出完整的海洋教育地基。

二、海納百川:引進各界資源
教學團隊致力於連結各界資源,結合海洋大學「海洋教育研發基地」、彰化區漁會四健課程、友善養殖「哈哈魚場」漁夫體驗、海科館影像海灣等單位,辦理校內外主題教學,使教學內容能更活躍、實用,並且與各界共同激發出更豐富的教學火花,點亮孩子的深海潛能。

三、溯源:孩子的成長才是初衷
1.培養小小濕地解說家
在帶領學生前往漢寶濕地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溼地生態的知識、海洋生物及環境永續的認識,讓他們對溼地及潮間帶底棲生物和鳥類的學名及生物習性能夠流暢敘述,進而成為一名小小濕地解說家。

2.海洋知識傳承與交流
平常在校內,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發想創意闖關活動,利用校園開放時間如校慶、義賣、兒童節等活動,擔任關主與低年級學弟妹做知識傳承,並與社區參與民眾分享學習成果及交流。

3.海洋食物愈吃愈健康
緊扣食農教育與健康飲食,引導學生做到基礎的食材處理,並利用最原始的方式調理,讓孩子了解挑選食材與碳足跡之間的關聯,做到減少浪費,實踐食健的理想。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學校研發了一套蚌殼生物布偶,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認識生物構造,也藉著這套布偶,前往鄰近學校推廣課程。

二、「淨灘」是漢寶國小每年例行的戶外教育,因此學校也積極邀請友校與我們一同愛護海洋,藉由淨灘、放流魚苗等課程,希望這份保護海洋的心能流溢四海。我們希望海洋教育理念不只是在校內實施,也不只是在濱海學校實施,而是可以普及到更多非濱海學校,讓認識海洋、守護海洋成為大家共同的理念,如同洋流般流向各地。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