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綠藝「建」美/臺北市建國高中教師團隊

「翻轉空間造化美」跨域美感素養


當高三美術課遇上升學壓力,當學生對美感無感、無反應,當學生用營養學分心態面對美術課時,教師該如何在升學為主的高中,開創不一樣的學習風貌?

建國高中的「翻轉空間造化美」跨域美感素養課程,打破學期間各自獨立的單元,從 SDGs「永續城鄉」出發、「空間感知」為主題,並以「穿透」與「容積」為核心,設計出貫穿全學期 10 至 15 週的有機型課程模組,培養學生的跨域美感素養,成為永續發展的解方。

在不同單元的課程中,我們設計了探究跨域美感及素養實踐創作課程,以統整學科知能,建構學生對環境、綠色照護、生態心理、有機建築的認識,最終引領學生產出清水模與多肉微型景觀盆,並讓師生攜手策展,發表生活美學省思。最終,達到「博雅建中人」與「多元實踐」的學校願景,為學生發展出品味(多元)、品質(美感)及品格(實踐)的三品人生哲學。


專案具體內容:

【從 PBL 到 TBL 的思維轉變】

課程 PBL(Problem/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P(問題)」出發,聚焦「教師社群中發現問題」、「教學現場學生提出的問題」、「課堂中師生共同創造並解決問題」、「以課程評鑑回應問題」等四個面向,從教師備課研發教材到教學方法,均以「問題導向學習法」為探究核心。另一個「P(專題)」,則以師生共同策展,貫穿整學期的素養導向評量,藉由每個單元產出的小專題,匯集成期末大型成果展的內容。因應上述兩項師生共學、學生分組合作的方式,我們組成一個教師社群運作、學生學習的 TBL(Team Based Learning)團隊導向學習法。

【整備美術科課程地圖,讓學生「終於知道自己學了什麼」】

從美術史、美的形式原理、造型方法、色彩學、排版構成到純藝術的繪畫創作,在高二美術課中,安排美感基礎素養課程。高三美術課則從綜合學習轉為實作的專題探究形式,並從平面轉向立體,從 2D 畫面轉向真實空間、建築、社區到環境。有興趣的學生,可再進一步選修各種課程,以強化生涯進路及興趣展能。

【有機型課程模組,創造課堂最美風景】

高三全學期「翻轉空間造化美」共計 10 單元,教師可視實際授課情形調整順序與教材,各單元內容如下:

✦ 單元一、期初暖身˙天眼編
概念:課程說明與診斷式評量前測,相互瞭解課程內涵與起點行為。
創作:撿拾校園樹枝製作天眼編,利用線構成編織出半立體造型,連結高二點線面與配色造型基礎,為進入高三立體造型為主軸的課程橋梁。
評量:在天眼編寫下祝福,或可掛在教室外隨風搖曳,或可自行懸掛屬意之處,並拍下情境照。

✦ 單元二、建築分析 Infographic
個人熟悉圖像表達方法後,再由小組合作,將視覺資訊圖表做為工具,設計臺灣與國際名家建築案例介紹懶人包,並於展示桌呈現各組簡報,輔以口頭解說。

概念:
1.國際得獎建築大師作品省思:名家建築等於好設計?
2.視覺資訊圖表方法五大原則與四項工具。

創作:教師提供案例分析策略單,閱讀後進行分組討論,並以資訊圖表方式,呈現、介紹臺南美術館、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豐島美術館、臺中歌劇院、立馬工程大學、瑞士再保險大樓等建築。不同顏色色紙分別代表不同面向,依序為紅—造型構成、橙—內部空間、黃—結構技法、綠—景觀環境、藍—特殊概念。

評量:各組作品展示逐桌導覽後,學生答辯互評,最後由教師總結補充。

✦ 單元三、園林景觀,校園實察
概念:認識園藝、園林、景觀所包含範疇,從國際綠生活地圖指標,探索身邊的綠空間。
創作:觀察家中到學校的綠色景觀,藉由五感體驗與風火水土木的五行概念,實察指引單來探索校園環境,搜集素材製作校園綠廊道心智圖海報。
評量:各組展示與說明校園綠廊道海報,師生針對所觀察的內容給予回饋或提問。

✦ 單元四、手機攝影,紅樓實察
走過、路過建中紅樓近三年,與古蹟的認識僅止於表面,帶領學生從生活環境中,觀察屬於臺灣的建築特色風格。在校園古蹟建築「紅樓」內外環境,布置 8 個關卡,請學生組隊用身體感官來重新發掘一磚一瓦設計奧妙,在「沒有標準答案的」空白平面圖上,書寫繪製屬於自己的紅樓導覽圖。

概念:
1. 從歷史發展脈絡及臺灣各地建築,釐清「日本西洋折衷式」建築樣式。
2. 認識基礎攝影概念並熟悉手機相機功能。
創作:透過 8 站闖關的探究提示,將觀察結果與心得,詮釋繪製成紅樓導覽圖(博物學);並試著用手機貼近自己的眼睛,記錄下不同視角的所見所聞,善用新媒體攝影技巧,創作出紅樓印象影像作品。

✦ 單元五、立體構成,清水模概論
概念:
1.觀察立體物品,分析卡楯、編綁、骨架、黏著、外加、一體成形等工法與構成方式。
2.從歷史、化學、建築、美學等不同面向,認識水泥材料,比較清水混凝土與混凝土工法的差異。

創作:分組扮演建築師、土木技師、營造師等不同角色,了解各自專業
1.視覺意象:抽象、穿透、空間容積。
2.構造設計:有穩度、最低限等多種形式。材料為師生蒐集的回收物及固定部件,搭配構造技巧,完成一件兼具穩固、美觀與實用的立體造型。

評量:各組展示預想圖、工程結構圖與實體作品,教師隨機拿起作品轉動,若能獨立固地於桌面,且不會散落則為通過。

✦ 單元六、清水模盆器設計製作
概念:
1.學習內模、外模及倒模等模具建模手法。
2.模擬清水模建物工法,用混凝土灌模。

創作:從建模、灌模、拆模、養盆,利用純手工或電腦軟體輔助,從無到有製作珍珠板模具,拆模及完工僅一次性的製作清水模工法盆器。須包含內外造型一致的種植空間,以及具實用功能的排水孔、通風底足。

✦ 單元七、多肉植栽,園藝設計
概念:
1.觀察各類多肉植物、認識園藝名詞,例如徒長、綴化、出錦等。
2.多肉植物基礎養護知能與居家環境布置。
3.園林造景武功心法。

創作:選擇喜愛且適合的多肉植株,運用花牌製作、理石、組盆技法等園藝設計方法搭配盆器,完成微型景觀盆景。

評量:為自己的盆景拍攝美照,與家人分享照護心得。

✦ 單元八、策展陳列,地方創生
概念:
1.從 SDG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審視校園空間綠化、美化、活化。
2.策展、布展及展覽規劃的流程與企劃。

創作:撰寫策展論述,各組依永續城鄉概念,發展空間情境布置,除了展示個人作品外,還要能與校園環境連結開創新意。

✦ 單元九、綠藝,不期而遇—轉角創生藝術節成果展
概念:
1.雙年展與藝術節的藝術動能。
2.閒置空間再利用,打造兼顧開放與無障礙的綠空間。

創作:小組選定校園一空間進行反思對話,以個人盆景築起團體裝置作品,經由跨班、跨年的串聯,醞釀一場由學生主導的「轉角創生藝術節」,舉辦動、靜態成果展與導覽活動,打造「隨處皆展區,隨時有展演」的無牆美術館。

✦ 單元十、感恩回顧,學期總結
概念:後設認知回顧盤點所學、團康活動回饋同儕所習。
創作:撤展場復及盆景包裝、運送、養護等後續事宜,填寫課程評鑑問卷。

【不斷反思與創新,量身打造當屆群體回憶】

單元九的成果展,因應每年重大時事發展而有不同的面貌,主題與形式如下:
一、109 學年,回應學生對於美感無感,認為美術展覽離他們遙遠,因此以創意市集擺攤形式,在紅樓川堂策畫「器植男孩小鮮肉」生活美學成果展。
二、110 學年,因疫情阻隔實體交流機會,便透過雲端策展,讓學生以數位典藏方式,將作品與策展概念用社群媒體做藝術串聯。
三、111學年,碰到校園環境多處改建施工,進而讓師生省思永續城鄉如何落實在周遭,而以地方創生概念,布置校園綠空間,串起「綠藝,不期而遇」。



成果與效益:

一、透過課程評鑑,學生從期初只想輕鬆拿學分,到為了創作自己的水泥盆器異常投入,還願意花費課餘時間研究、討論,進行創新設計,顯然,學生對課程是感興趣且想挑戰的。也有學生因為手機攝影課程,進而探索、琢磨出更多的手機功能。在期末回饋單中,學生直言:「我開始會觀察周遭環境,反思在地建築應該重視原有特色的保留,去除過多裝飾、廣告,並朝綠建築方式發展。」還有學生開始反思未來居住環境的樣貌,並在經歷動手做的過程後,體會到製作不易,因此更加尊重創作者。

二、此外,對於以「美術」來統整跨領域學科知能,學生都相當有感,不但能主動將生活科技及資訊科所具備的 3D 建模、雷射切割能力,應用在模具製作上,還特別提到平常在化學、生物課本上「讀」到的知識,在課程中反而能實際看到、觸到!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美不只是形而上,而是落實在生活的每個層面。」

三、至於對教師來說,由於跨領域教學並非分科教學,授課團隊因課程設計,有了更多與校內、外不同領域老師、專家學者對話、共學的機會,藉此強化自身專業,是意想不到的收穫。

四、課程自 109 學年實施至今,已累積 6 學期、34 班約 1,020 位學生,參與備課的社群教師,則在校內橫跨 9 學科約 18 人,校外約有 12 人、授課教師 3 人,成果展 5 場、區域分享會 11 場、公開授課 10 場。每位學生平均產出 8 件作品,實施課程的 107、108 前兩學年,平均有 72% 的高三學生繳交所有作業,約 83% 的學生取得學分;課程實施後,全數繳交作業率為 92 至 98%(110 學年受疫情影響),約 95 至 99% 的學生實得學分。

五、接下來,課程將邁入新階段,不僅在臉書組成「授後服務」社團,來建立校友資料庫,一方面希望追蹤課程對畢業生未來生涯發展的影響,同時也期望邀請畢業學長共同編修課程教材,使課程得以永續發展。另外,還將串聯校內不同學科的成果,以綠色照護為核心,讓「綠藝,不期而遇」在校園持續發酵。

六、課程具體事蹟:
109 學年:高中優質化「器植男孩小鮮肉」成果展暨區域分享會
109 學年:參與市定古蹟活化創生—舉辦校慶紅樓攝影展
110 學年:臺北市第 22 屆教育專業創新及行動研究創新教學活動設計 優等
110 學年:臺北市學校田園城市組綠屋頂類 佳作
110 學年: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課程與教學創新方案甄選 優選
111 年度:教育部國教署創新教學評選團體組 金質獎
112 年度:臺北市教育局市 112 年「課綱薪火‧臺北點亮」論壇教師分享主講人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SDGs 永續城鄉層面
「綠藝,不期而遇」成果展,吸引校內外親師生佇足,其中三場發表會由多位專家學者與師生對談。園藝治療師、臺大農場股長在其個人臉書分享參與心得,引發熱烈回響。學生在校園空間引進「綠幸福」後,獲得「這是園療師最高回饋」的盛讚。活動更獲《中華日報》等媒體報導。

二、跨域美感課程層面
榮獲教育部 111 年度創新教學團體組金質獎,受邀拍攝紀錄影片,並至多校講座分享;整合業界與基金會資源,凝聚「綠色照護」能量,為教育創造更多可能;與輔導科老師合開「綠幸福學堂」多元選修課,讓學生延伸學習。

三、新課綱素養導向層面
師生從「自主學習」到成為「終身學習者」。創立「器植南海小仙肉」修課校友社團,延續植人心、師生情,期待這批具備美感素養的學子,展現不一樣的社會風貌。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