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臺北市第一女子高中法律公民教師團隊

社會在走,法律要懂!


在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中,患有自閉症的天才律師禹英禑,在法庭上為一個個取材自真實案件的弱勢方爭取權益,每每看得人熱血沸騰,也令人對穿上法袍、在法庭上伸張正義的「律師」一職,心生嚮往;而在日常生活中,被跟蹤騷擾該如何因應、發生車禍該怎麼辦等與法律有關的問題,又讓人發現,法律其實和自己距離好近。

但現有的法律課程,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與興趣,而「社會在走,法律要懂」這堂選修課,採用「專題導向學習法」(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以「做中學」為主軸,期望利用網路資源、法院參訪、焦點人物座談、電影欣賞等上課方式,讓學生對多項議題進行思辨,滿足對法律知識的需求,協助探索職涯興趣,同時也善用社區資源,將學生的觸角延伸到校園外,擴展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專案具體內容:

【單元一、從新聞學法律】
一、PBL探究主題
引起學習興趣並建立正確的法律用語

二、教學策略與實施
(一)教學策略:教師從新聞中找出幾則內含錯誤法律用語的報導,透過識讀法律新聞,建立學生正確的法律知識與用語;此外,選擇國人矚目的社會案件,透過師生互動、問答,融入《中華民國刑法》與《刑事訴訟法》的講解。
(二)實施:教師講解、師生互動與問答。

三、反思
法條是死的,但人是活的,透過一則則社會案件,帶領學生論證「犯罪構成三要件」,進一步在《中華民國刑法》第19條「有關行為人在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所應負擔的法律責任能力」中思辨與對話,以此建立嚴謹的法律邏輯思考。

【單元二、網路資源介紹】
一、PBL探究主題
熟悉及使用檢察機關公開書類查詢系統、裁判書系統、量刑趨勢建議系統、全國法規資料庫、司法院國民參與審判網站、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中學新聞知識庫等系統和網站。

二、教學策略與實施
(一)教學策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生要扮演好法庭上的角色,就必須先善用網路的各項資源。本單元透過實作與角色扮演,培養學生探究、參與、實踐、反思及創新的態度與能力,致力讓學生了解,並在往後課程中,能自行利用網路資源。
(二)實施:分組製作簡報、進行口頭報告,並回答他組同學提問。

三、反思
為達成網路資源的學習,透過分組查找資料、報告的方式,引導學生在過程中,習得知識內容,並擁有團隊合作、批判思考、自省反思的能力。

【單元三、法院旁聽】
一、PBL探究主題
熟悉及了解司法院職權、司法院及所屬行政組織、民刑事訴訟案件審判系統表、刑事訴訟流程圖、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流程、刑事庭人員位置配置、法庭旁聽規則、台北地方法院、台灣高等法院刑事庭等內容。

二、教學策略與實施
(一)教學策略:為了讓學生了解司法院職權、司法院及所屬行政組織、民、刑事訴訟案件審判系統表、刑事訴訟流程圖、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流程、刑事庭人員位置配置、法庭旁聽規則、台北地方法院、台灣高等法院刑事庭,因此讓學生到法庭上旁聽,以更認識法庭上的各個角色。
(二)實施:到台北地方法院、台灣高等法院刑事庭旁聽後,撰寫心得、提出反思。

三、反思
希望學生在旁聽過程中,能體會真實社會發生的案件,就近在眼前;而在同學撰寫心得、提出反思後,透過回答提問,了解我國刑法及刑事訴訟原則。

【單元四、焦點人物座談】
一、PBL探究主題
針對相同案件,邀請民間司改會義務律師與臺灣高檢署檢察官,分別向學生說明律師的辯護觀點與法官做出有罪判決的理由,最後認定被告是有罪還是無罪,由學生對話與思辨之。

二、教學策略與實施
(一)教學策略:邀請為前手球國手陳敬鍇辯護的民間司改會義務律師,現身說法認定陳敬鍇無罪的理由;再邀請高檢署檢察官在閱讀法官判決書後,向學生說明法官判決陳敬鍇有罪的理由。希望藉由一則則的法律案例,讓學生透過不同的角度與立場聆聽、對話,建立思辨能力。
(二)實施:焦點人物入班講演、與同學互動問答、同學撰寫心得表單、小組討論與師生問答。

三、反思
透過焦點人物座談,針對同一案件、不同觀點,思辨再思辨「被告到底有罪、無罪」的問題,養成學生不偏聽、從不同角度與觀點看待人事物的能力。

【單元五、司法審判制度介紹】
一、PBL探究主題
熟悉及了解國民法官制度(國民法官法)、現行審判制度(刑事訴訟法)和美國陪審制。

二、教學策略與實施
(一)教學策略:讓學生了解國民法官制度(國民法官法)、現行審判制度(刑事訴訟法)、美國陪審制度,並讓學生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做三者的比較。
(二)實施:分組製作簡報、進行口頭報告,並回答他組同學的提問。

三、反思
為達成司法審判制度的學習,透過不同主題的探究與實作活動,引導學生在過程中習得知識內容、情意態度,以及聽、說、問的能力。

【單元六、角色扮演「陪審制」】
一、PBL探究主題
透過司改會的協助,教師除了安排劇本的的角色外,再加上陪審員一角,為學生增加新體驗。

二、教學策略與實施
(一)教學策略:演出司改會法庭劇
(二)實施:播放影片、討論影片內容,填寫下陪審團改變結果的原因及心得反思表單

三、反思
陪審制是希望提升司法的透明度,讓判決反映一般國民的正當法律感情,使判決更接地氣,加深國民對司法的理解與信賴,並讓國民對犯罪的發生與處遇,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進而對公共議題進行深入討論,實現公民參與的社會。而讓學生出演法庭上的司法人員與陪審員,更能感同身受。

【單元七、角色扮演「職業法官制」】
一、PBL探究主題
角色扮演司法人員。

二、教學策略與實施
(一)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兩件案例中,分別扮演職業法官、檢察官與律師。扮演檢察官的學生,必須蒐集被告的犯罪證據,並引用法條、援用判例,透過程序正義實現實質正義;扮演律師的學生,則須竭盡所能地為當事人辯護,尋求教化或無罪的可能;扮演職業法官的學生,必須堅持無罪推定與罪刑法定原則,仔細聆聽檢辯雙方的論點,加上自己的心證,最後由法官們共同評議,決定被告到底是有罪還是無罪。
(二)實施:設置校園模擬刑事法庭

三、反思
校園模擬法庭、扮演司法人員的課程設計,向來深受學生喜愛,為了完成此專題,學生必須具備團隊合作、自主學習、獨立思辨與批判探究的能力。

【單元八、角色扮演「國民法官制」】
一、PBL探究主題
因應2023年上路的《國民法官法》,在法庭原本的審檢辯三方角色扮演之外,再安排國民法官的角色,讓學生除了與法律實務接軌,又再一次體驗做中學。

二、教學策略與實施
(一)教學策略:播放2018年司法影展推薦影片《殺了7個人之前》,做為案例背景,接著在影片播放至87分鐘時,由學生演出接下來的法庭結辯論述、職業法官帶領國民法官進行評議、最終宣判等過程。全案適用《中華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與《國民法官法》。
(二)實施:舉辦校園學生模擬國民參與刑事法庭。

三、反思
在課堂上解釋國民法官法,並讓學生實際扮演法庭上的司法人員與國民法官,養成自主學習、獨立思辨能力與批判探究的能力。讓學生對於犯罪的發生與處遇,有更深的認識與理解,進而對公共議題產生更深入的討論,實踐公民參與。



成果與效益:

教案希望透過各個單元,讓學生在做中學的過程中,養成團隊合作、理解寬容的態度,以及獨立思辨、溝通表達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因此課前課後,都請學生進行總評。

而從學生們的測驗結果發現,在「獨立思辨能力」部分,有42.9%的學生非常同意「我會主動思考且提問問題」,相較前測的11.1%,大幅上升了31.8%;在「溝通表達能力」部分,有57.1%的學生非常同意「我會與同學討論課程相關的問題」,相較前測的38.9%,成長了18.2%;在「團隊合作態度」部分,有57.1%的學生非常同意「我在課堂上會與同學密切合作」,相較前測的50%,提升了7.1%;在「終身學習」部分,百分百的學生非常同意與同意「我認為在將來可能會應用到課程中習得的知識技能」、「我願意在未來持續自我進修課程相關知識」,和前測的83.3%相較,成長了16.7%,可見本教學方案的確達成了學習目標。

實際的意見回饋上,有學生直言,認識法律前,看到新聞媒體播報的判決,都會做出「恐龍法官」的評論,「但在課程結束後,我理解了法官的難處,許多判決並非他們想判就判,有重重事實、難處阻礙在前,我們必須尊重每個職業的專業。」也有學生提到,自己開始學習用專業的角度看待社會問題,而非一味採用固有觀點來判斷,「被告做出這樣的行為,背後一定家庭或社會因素的影響。」還有學生發現自己對「犯罪心理學」的興趣,決定朝此專業邁進。



影響力與擴散性:

教案實施至今七年,已有逾500位學生透過課程探索興趣與未來職涯,邁向自發、互動與共好,並養成團隊合作、多元思考、溝通表達、批判探究的素養與能力。同時,課程模組、協作機制也被完整建立,從課程設計、公開觀課及共同備課,團隊教師會定期交流與討論,以獲得教學創新的增能與啟發,藉此豐富學生的學習表現。2022年,課程更獲司法院邀請,擔任「國民法官模擬法庭前進校園活動種子教師培訓營」課程講座,向與會教師分享教案、交流教學意見。

未來,課程將持續與法官、檢察官、民間司改會合作,推動校園民主法治扎根教育,期盼透過課程,不僅帶領學生走出校園,也將世界帶進課堂。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