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CLIL可以唷~教學資源共享社群

CLIL可以唷~教學資源共享社群


行政院於 107 年 12 月提出「雙語政策」,各縣市自此便積極推廣雙語教育,但當時具有雙語授課能力的教師人數有限、且教師在師資養成過程中亦缺乏雙語教學的訓練,因此共同備課及專業增能的需求,「CLIL 可以唷~教學資源共享社群」便於 109 年四月成立。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挫折、低潮時卻不一定有人可以扶持,我們社群的理念是一群人可以一起在雙語路上走得更久、開拓不同的路徑。
社群現階段目的包含:

一、實踐共好、共學、互助、扶持的線上、線下學習型組織
二、透過共備、分享,以課程領導擴散雙語教學
三、發展相關雙語課程模組與教材及教學資源



專案具體內容:

社群成員最初由臺北市優先進行雙語實驗課程的文昌、明道、懷生、興德等國小所組成,透過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引入專家學者的建議及指導、舉辦一線雙語教師的課例分享及雙語教學專業增能研習,經由省思、探究、對話,除培養社群教師專業自主終身學習的能力外,更透過工作坊與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組織全台有志於雙語教育的老師一起在線上發文分享、參與線上、線下增能與成長,尤其在疫情期間提供了全臺雙語教師安心研習增能的模式,並期望開創屬於臺灣雙語教育的教學模式。

【社群大事紀】

109 年四月十九/成立臉書社群「CLIL 可以唷~教學資源共享社群」,社群成員運用貼文分享課例及教學資源。
109 年十月/社群首次的線上讀書會,跨縣市的成員在線上相聚,研究雙語教學的實用教學策略及經驗交流。
110 年三月/社群首次的線上課例分享,由北市明道國小蘇照雅、林雅婷、北市懷生國小蔡余欣老師聯合分享,自此之後每個月皆邀請國中、小雙語教學現場教師分享。
110 年七月/社群首次舉辦大師講堂,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林子斌教授為學員們解惑、分享雙語教學模式,自此之後每逢寒、暑假皆舉辦是少一次大師講堂。
111 年三月/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雙語教學中心合作,辦理 USR 大學企業責任國小雙語教師共備線上研習,共辦理八次,並融入更多的學科老師參與。
111 年五月/社群人數破 6000 人,舉辦線上直播與夥伴們對談,並開始協助媒合優秀雙語現場教師及學校講座。
111 年八月/首次正式以「CLIL 可以唷~教學資源共享社群」名義,於臺北市明道國小舉辦兩天實體增能工作坊,邀請全台各地有雙語教學社群帶領之需求的領導人參與,自此之後每逢寒、暑假皆舉辦實體增能工作坊。
112 年二月/於新北市新市國小舉辦兩天的實體雙語教學共備工作坊,邀請全台各地有雙語教學增能需求的教師參與。
112 年四月/「三年有成邁向萬人」活動開跑,結合師德文教、Twinkl 教學資源網、敦煌書局、Caves Connect 等教學資源提供廠商,替社群夥伴們爭取福利、運用於教學現場。
112 年七月/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舉辦兩天的實體雙語增能工作坊,邀請全台各地有雙語教學增能需求的教師參與;與「瑩光教育協會」合作,培訓出第一批「雙語教學」陪伴者,並於八月開始進行為期一整年、每月至少一次的陪伴,合作學校有新北市廣福國小、新北市金龍國小、台南市九份子國中小、雲林縣下綸國小、高雄市七賢國小、南投縣草屯國小。
112 年八月/社群夥伴正式突破萬人並持續穩定成長,社群成員包含教師、師培生、主任、校長、教育局人員及關心雙語教育的家長們,除全台各縣市外並包含中國、美國、馬來西亞等地,持續提供全台雙語教學環境「專業、熱情、優質」的增能、成長機會。

【運作方式】

一、以課程案例分享、大師講堂協助夥伴成長:
初期的每位社群成員皆為雙語課程研發與教學實踐者,由這些先行者產出之教學媒材或教學材料包,不吝分享。自 109年線上臉書平台成立後,便開放有志從事雙語教學的教師參與,社群成員們不定期分享發文交流,除了消除初任雙語教師的擔憂外,也看到了雙語教學的多元樣態。

接著在 110 年三月,同樣由初期社員開始進行的課例分享,以線上講座的方式進行,社群夥伴們這時候能夠掌握的雙語教學樣態又更具體了。

自此之後的每個月,社群維持的這樣的模式邀請國中、小的現場雙語實踐家、大學教授、專家分享自身的經驗、工具及資源,自 110 年三月迄今已舉辦 34 場線上課例分享及大師講堂。

二、以共享領導進行讀書會:
109 年六位社群成員與臺中市二位雙語教師組成 CLIL 讀書會,研讀 Angel Lin 的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CLIL in 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 (EAL)Contexts,透過討論與省思,對於雙語教育有更深的體會與受益後,110 年更有包含臺南市、新北市、桃園市老師以及國中老師申請加入讀書會行列。

110 年度讀書書目為 Liz Dale and Rosie Tanner 所合著的 CLIL Skills,111 年度則開放更多的線上夥伴參與,研讀 Do Coyle的Beyond CLIL:Pluriliteracies Teaching for Deeper Learning。

112 年七月則邀請之前研讀過 Liz Dale and Rosie Tanner 所合著的 CLIL Skills 的夥伴們擔任導讀者,邀請社群中有雙語將學增能需求的夥伴,且尚未接觸本書中活用教學策略的夥伴參與,擴大讀書會的影響力。

每月固定或是暑期進行的線上讀書會,除了改變教師教學與備課心態外,也可運用所學教學策略於課堂中,進行教學實踐,並於社群中分享發表,建立善的循環,共享領導社群邁向教學卓越。自 109 年迄今已舉辦 24 場線上讀書會及導讀分享。

三、以自發共好的精神帶領共備工作坊:
自 109 學年度以來,利用週末時間進行課程共備工作坊,組織帶領全市有志於雙語教育的老師,集思廣益進行教案產出,並聘請專家教授針對所產出教案給予回饋指導,老師再回到課室中教學,並於每梯工作坊的最後一次進行教學分享。

雖然工作坊用的是週六上午,但每梯次均有超過二十位老師參與,多數老師均回饋對於雙語教學很有助益,希望我們可以繼續帶領工作坊,同時可以運用寒、暑假,教師較有餘裕的時間進行整天的實體共備。

於是社群自111學年度開始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合作,每個月一次在線上進行特定學科主題的共備,同時將實體的工作坊安排在寒、暑假期間,陸續在北市明道國小、新北新市國小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舉辦實體兩個整天的共作坊。自 109 年迄今已舉辦六場實體共備工作坊,參與人次約 140 人;六場線上共備增能活動,參與人次超過 120 人,實踐共學共好的社群精神。

四、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以提供教師教學資源:
協助社群成員找尋線上、實體的共備夥伴,雙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製作教學材料時不孤單、有後援。並鼓勵教師將授內容線上發文分享或是實際進行公開授課,並邀請共備夥伴參與。透過此歷程,除聚焦學生學習並精進教師專業外,同時提供其他教師雙語教室課堂的實際參考。

過去老師單打獨鬥,進化到現在跨領域合作,跨校社群從讀書會到備課、公開觀議課、教師交流,共同學習成長。疫情的影響讓我們的溝通的方式也產生改變,透過臉書與 Google Meet 利用網路無遠弗屆不受時空限制的特性,進行共備、分享與討論,將社群由最初的六人擴散到全台所有需要的雙語教師。



成果與效益:

一、產出雙語教學教材及評量工具:
社群成員參與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臺北市立大學全英語教學中心開發的自然、健康領域雙語教材編輯,目前已編輯完成中、高年級教材,上傳酷課雲提供全臺教師下載使用。

社群成員參與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中程計畫,並協助編寫國際教育課程工具包,並於網路平台提供全臺教師下載使用。

社群成員申請語言訓練測驗中心研究計畫研發評分量表及設計課堂評量方法,透過課堂實踐逐次的試行、回饋、修正,並整理研究成果,分析並完成報告,提供可參考的經驗。而研究結果也顯示,透過表現任務及其搭配的評分量表之設計,評量活動可整合學科內容與語言項目之學習。評分量表可提供雙語實驗課程檢核低、中年級學習成效之評量方法。表現任務及評分量表的運用可以提升除了語言能力以外的學習表現。該研究報告也發表於語言訓練測驗中心,提供老師參考。

社群成員參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與本社群合作辦理的雙語教學增能線上共備,並於每次聚會後產出該主題單元的共備簡報,提供給有興趣的夥伴參考運用。

二、組織由下而上的教學社群、翻轉教師教學思維:
本社群的經營方式顛覆了傳統由上而下推行教育政策的模式。社群的運作以現場教師的需求為中心,無論是增能計劃的規劃、教學資源的交流,還是專家講座的解惑,皆根據實際需求而設計。這種以基層教師為核心的運作方式,確保了所有的增能計劃和資訊都能夠直接觸及到教師們的實際需求,提供即時且實用的支援。

尤其在108課綱的影響下,教師的自主增能意識不斷崛起。社群成員以「自發、互動、共好」為信念,從以往的被動告知轉變為主動學習者,成為課程設計者,並且積極參與教學現況的改革。這種轉變代表著教育者在教學領域中更具主動性和創造性。

社群的運作模式和精神也幫助教師翻轉了教學思維。透過學習和交流,教師們不僅掌握了教學目標,更能夠自主地設計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更能夠展現靈活性和創新性。這樣的轉變不僅增進了教學效能,也為學生帶來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三、不受疫情影響維持教師專業成長的多元學習機會:
全球疫情肆虐的時期,為了確保教師專業成長不受干擾,並提供持續多元的學習機會,本社群轉變運作模式,由實體轉向線上。這轉變不僅是適應環境變化的一種反應,更是創造性思考的成果。透過將社群運作轉為線上,社群成員不論身處何處,都能夠進行交流、分享和學習。彈性的學習方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習成為更加無遠弗屆的可能。

線上模式為社群的成員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性。無論是受限於家中的隔離期間,還是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參加實體活動,教師們仍能夠參與社群的學習和交流。這種模式不僅確保了教師們的專業成長,更加強了社群的凝聚力,讓成員感受到彼此的支持和連結。

在疫情過後,社群將更具有彈性和多樣性,成員們能夠更自由地選擇參與實體活動或線上學習,並在兩者之間無縫切換,有望為雙語教育注入更多的靈活性和可持續性。



影響力與擴散性:

本社群透過分享的方式,強調了課程領導在推廣雙語教學中的重要。社群成員積極參與活動,分享彼此的雙語教學經驗和創意,也助於在社群中形成雙語教學的共識。除了共備和分享,社群還積極開發相關的雙語課程模組、教材和教學資源,供現場教學者參考和運用。

社群的核心價值也體現在共好、共學、互助、扶持的原則之中。社群不僅是一個學習平台,更是一個互助共享的學習社群,成員之間相互扶持,共同成長。

最終,本社群不僅凝聚了雙語教學的共識,更積極走出臺灣的雙語教學模式,進行持續的創新和改進。透過共備、分享、資源開發和互助的方式,社群成員在這個學習型組織中不斷學習和成長,將臺灣的雙語教育帶來更多的啟發和影響。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