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士東國小
獨一無二的標誌
現有學科內容也可以延伸為主題式學習的素材,
士東國小擷取國語課選文,擴增為跨領域的動態教學模式,
讓學生們動手嘗試,如何從無到有,創造出獨特又具代表性的立體Logo。
大家熟知的Google搜尋引擎,經常在某些特殊人物、事件的紀念日或重大節慶時,設計推出新奇有趣的標誌。素有「鉛筆學校」之稱的士東國小,受到Google標誌的啟發,也特別規劃了「獨一無二的標誌」的主題式教學。
延伸國語課本主題成為素材
該主題式教學的參加對象是五年級學生,共6個班、約144名學生,主要透過閱讀國語課本收錄的選文──〈引人注目的Google標誌〉,延伸為涵蓋語文、電腦、美術、綜合等跨領域的整合性課程。
雖是既有課程的延伸,該主題式教學的課程設計仍歷經千迴百轉,大概調整過三、四次的運作模式,主要有來自行政和教學的兩大困難。
「課程的分工合作就是一大問題,」士東國小校長林玫伶指出,表面上看來,國語、電腦、美勞等各科老師朝同一個主題方向進行課程,不致有太大問題,但要濃縮在連續的時間集中上課,難度就變高了。如何克服課程的調整、空間的安排等問題,成為行政人員的一大挑戰。
「如果全學年都要集中上主題課,調課的難度將會更高,」曾為調課傷透腦筋的教學組長溫郁琦提到,因為學校缺乏閒置的空間,無法提供所有學生一個持續擺放作品的地方,於是才決定將五年級學生拆成兩大組,501~503班一起進行實作課程,504~506班則依照原班課表逐步完成工作。
此外,教師有每週授課時數的限制,一旦超過時數規定,如何支付費用也是問題。目前是由教師自行吸收,但預計會以校內演講費來補貼。材料所費不多,只要提早於寒暑假列入課程,就能收取相關費用。
林玫伶強調,只要是有權、有資源的行政人員,都可以推動主題式教學,「我們的責任是遇到問題會解決、幫忙把石頭搬開,不會讓教師孤軍奮戰。」
從學生角度思考,讓教學內容生活化
至於教學上的困難,林玫伶坦言,剛開始由教師的角度思考,始終處在撞牆的狀態,教學設計顯得支離破碎,不過,一旦改由學生的角度思考,鼓勵師生共同參與,狀況就好多了。「從既有的課程中長出來,而非外加的空降課程,才較容易操作、可長可久,」林玫伶認為,主題式教學的優點是孩子的頭腦是連續的,透過多方資源的協助,讓孩子動手做出貼近生活的作品,「學習變成活的東西,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設計。」
於是,他們決定在全五年級的綜合活動課,向學生宣布進行「獨一無二的標誌」的主題式教學,隨後展開一連串的學習歷程,包括查詢Google 標誌設計、分析標誌設計的元素、設計代表學校的立體標誌、動手實作,並完成布展等。
其中一個教學設計的關鍵,在於協助學生分析標誌設計的元素,如顏色、形狀,由平面轉為立體設計,同時要找出學校的重要元素,如校園、球隊,再轉譯為標誌的呈現。
美勞科任老師謝宛蓁分享,由於三個班級連續集中時間上課,可以互相學習觀摩,加上把上課空間留給學生,可以持續創作、不用移動作品,以及各班導師的協力,發現孩子展現比以前更好的創意,速度也變快了。
參加作品發表的學生一致認為,主題課程十分有趣、收穫很多,且能清楚表達立體標誌的設計理念,譬如:一本書或方正形狀象徵士東愛閱讀、麻花形狀代表學生感情融洽,還有校門口的大鉛筆、操場旁的黑松、活動中心上的彩虹,以及黃色象徵活力、橘色代表一顆溫暖的心、彩虹令人充滿笑容……。
手作過程困難多,腦力激盪想解方
不過,手作立體標誌並非想像中容易。孩子們紛紛提到,要用紙黏土捏塑成設計的標誌有點難度,有人想捏出高舉一隻腳的形狀,黏土卻老是斷掉;為立體標誌上色也需要耐心,尤其是黏接之處;就連要把立體標誌固定在紙箱中,也要煞費一番苦心,譬如在底部加塊板子、背後加點黏土等。
因為是每班2~3人分組討論、設計、製作學校的立體標誌,孩子肯定彼此腦力激盪解決問題、分工合作完成作品的可貴。
目前完成的立體標誌作品,陳列於學校圖書館的故事屋,師生隨時可以參觀,雖在布展技巧上仍有待改進,等到全部作品完成後,可以舉辦正式的成果發表會,而在新學期的家長日,也會與家長分享主題式教學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