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應該不一樣 教學現場
台北市雙溪國小

思想起,手工月琴


位於台北市大崙尾山的山腰上,雙溪國小是一所小而美的學校,生態人文資源豐富,發展出不少特色課程,其中,有許多孩子在這裡學彈月琴、演布袋戲,這一次的主題式教學,師生們決定挑戰手作月琴。

星期五早上,雙溪國小的布袋戲台上,布袋戲偶正在介紹士林地區的特色,戲中穿插著卜卦調、撐船調等民俗歌謠,偶爾也來首時下最夯的PPAP,操偶的跟後台伴奏的,全都是校內的同學,而且孩子手上拿的月琴,是他們剛花了整整一週時間、親手完成的。

「我們學校本來就有教木工,我以前做過一把小木椅,不過,這次做月琴難多了!」四年級同學李之賢說,她說,手作月琴從割木板開始,全都要自己來,她覺得最難的就是做琴把跟上弦,但後來真的做完了,讓她感覺很棒;另一位同學陳以函則說,雖然手作過程很多困難、還得聽別人的意見,但做出成品的時候,很有成就感。

有興趣,學習才有成效
雙溪國小雖然是公立小學,但一直以「體制外的精神」在辦學,雙溪國小校長張文壽說,如今的學校教育,已經出現一些問題,太多太豐富的資訊量,讓學生的學習慢慢趨於被動,對於課本興趣缺缺,常常是教師教得愈多、學生學得愈少,學習慾望低落、缺乏主動探究的動力,已成常態。

「大人得要思考,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才是最有效?我們要找到一種方式,不會讓孩子從學習中逃走,願意學、而且積極學,」張文壽認為,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學校要做的,是透過系統的情境設計,把孩子導入學習情境之中。

因此,雙溪的老師們做了很多嘗試,包括跨越科目,教導孩子種菜、種稻,善用校園的高低地形,學攀樹、垂降及滑降等,還組成了布袋戲團,學習傳統藝術的前後場技藝和團隊合作,這次更攜手遠見.天下文化基金會的「教室應該不一樣――主題式教學」計畫,讓孩子親手打造一把月琴。

之所以想做月琴,是因為許多孩子在參加布袋戲團之後,學會彈月琴,學校也曾單獨開過月琴課,「很多孩子對月琴是『有感』的,這讓他們對手作月琴很有興趣,」張文壽強調,有興趣,學習才會有成效。

手工木作和知識學習
統籌課程的主任吳欣儒說,其實老師們本來也不會做月琴,他們大約花了四個月,到處問、到處學,試做了四、五把月琴之後,才想好要怎麼教,共同參與教學的包括自然老師、數學老師等等,還請來有木工專長的學生家長幫忙,工程浩大。

在上課前,老師們先買好要當月琴音箱面板及背板的面材、木條,收集了學校的龍柏及九芎的枝幹要當弦軸,並將廢棄課桌椅的木頭,拿來當成琴頭的材料。課程的一開始,從模型入門,讓孩子了解月琴的構造與製作工序,認識各項工具的使用方法,並留心安全。

然後進入重頭戲,開始製作月琴,老師將材料準備妥當後,同學就開始利用電鑽、電鋸、挫刀、線鋸、磨砂機、鑽孔機等工具,動手做月琴的各部位;組合起各部位之後,再用砂紙修月琴的邊及棱角,讓月琴看起來更精緻,然後加上自己喜歡的圖案例如貓咪、狗狗等,完成屬於自己的月琴。

在這系列課程中,除了手作木工之外,也融入各科目的知識,例如自然科老師丘宜訢在指導孩子把弦架在扶手及弦軸上時,要孩子試著轉一轉弦,體會弦的鬆緊對音箱震動的影響,過程之中,孩子自然就能理解藉由空氣共鳴產生聲音的道理。

至於社會課則介紹了唐山過台灣的移民史、陳達的「思想起」等;數學老師教木工中使用的台制與公分的換算、圓周長計算等等;國語、鄉土語、藝術人文等領域,也都相關。

除了成果發表會當天演出布袋戲之外,後來孩子們也帶著月琴,去社區內演奏,「有一位88歲的老人家,很喜歡我們彈的曲子,一直拍手叫好喔!」陳以函說,下次如果還有機會,她想再做一把胡琴。

為了完成手工月琴,老師帶著學生製作木工,拿著自己親手做的月琴,每個人都充滿成就感。

引導學生思考
引導學生自己做、自己想,是主題式教學很重要的原則,因為參與,學習經驗會更加深刻。例如四年級同學劉行願回憶,月琴每個部位都不容易做,而他覺得最難的是琴柄,要有耐心慢慢做,才不會把它敲斷!自行摸索出的結論,相信他一輩子難忘。

張文壽說,在手作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例如音箱是圓的,要怎麼鋸出圓形呢?老師不會直接給答案,而會帶著孩子們思考解方,例如可以找一把現成的月琴,量音箱的直徑,再找大圓規來畫。

又比方說,在把「品」固定在琴柄上時,如果用強力膠或白膠,很快就會鬆掉了,同學就跟老師一起討論、一起嘗試,最後發現,用快乾三秒膠來黏,效果最優。張文壽強調,在真實的情境中,最能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