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伸港國中
Journey揪你去旅行
「彰化有個伸港鄉,嘉義有個新港鄉,伸港鄉是新港鄉,新港鄉非伸港鄉。」短短四句順口溜,唸著唸著竟讓人有點搞不清楚,這兩個鄉名到底有什麼關係?「其實伸港鄉在民國39年到48年之間,真的就叫做『新港鄉』,後來因為怕民眾和政府混淆,才在民國48年7月1日,正式更名為『伸港鄉』。」如果不是聽伸港國中的老師說,還真想不到位在不同縣市的兩個鄉鎮,居然也會「撞名」!不過,別說外地人不知道,就連在地人,可能也未必了解當地的地名沿革。
為了讓伸港的年輕世代認識在地的歷史文化,成為真正的「在地囝仔」,伸港國中的老師們決定和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合作,帶領學生透過「Journey揪你去旅行」主題式課程,來一場學習輕旅行。這套課程結合生活教材,和伸港在地社區與農會合作,並伸展觸角了解世界議題,認識不同國家,向世界前進,鼓勵學生勇敢走出去!同時也帶著孩子找回學習的目的與興趣,看見學習的價值,並啟發他們追求自己未來的熱情與探索世界的勇氣。
【唱歌謠 認識伸港土地的芬芳】
在地囝仔學習的第一站,就從認識伸港鄉出發。課堂上,老師先讓大家聆聽「咱彰化」這首歌謠,「彰化舊名叫半線,有山有水人文雅,一府二鹿三艋舺,古早到今有名聲。線西海產活跳跳,伸港有名是……」好聽的歌謠給人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但真要請大家進行歌詞填空時,各式各樣的答案紛紛出籠,「答案是福安宮,大家都來拜我們的媽祖娘娘!」、「應該是高甲戲吧,我們這裡是台灣最早高甲戲的發源地耶!」、「是蚵仔炸或肉圓才對!」儘管同學們的回答讓老師哭笑不得,但這就是學習的過程!認識了彰化才能慢慢聚焦伸港,進而了解家鄉的特色與美好。
【伸港旅讀踏查 還是在地的尚好】
經由課堂上對伸港的初步認識後,接下來學校與社區農會合作,幫大家安排一趟伸港鄉在地小旅行。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農業是伸港溪產業的大宗,而伸港又名大蒜之鄉,可見這裡的蒜頭,絕對有優於其他地方蒜頭之處,「和美伸港蒜頭,紅皮辛辣味最香,之所以會叫和美,是因為早期從和美運出去,但全是伸港種植的,大黑葉的蒜瓣大,一蒜球有四瓣,不過大不見得好喔,大蒜要看黏不黏,蒜油多不多,小粒蒜反而比較辣……」聽完蒜頭班導覽員的解說,同學們這才明白原來平常吃進肚子裡的蒜頭,有這麼多特色與優點,讓人不禁想大喊:伸港蒜頭「凍蒜啦!」
這趟伸港踏查,除了舊有的建築特色介紹之外,也透過伸港三寶──蒜頭和洋蔥工廠的實地參訪,讓學生們親自體驗在地文化,連結家鄉與在地情感。有同學說,「騎腳踏車車遊伸港,我以前從沒有做過,這是很特別的體驗,」也有同學分享,「了解伸港過去的歷史,探訪伸港的蒜頭和洋蔥工廠,我第一次覺得很榮幸自己是伸港人,也了解了食物的珍貴與來之不易!」
【伸港有多好 在地囝仔大聲說】
身為伸港的在地囝仔,在了解了家鄉的特色與所面臨的挑戰後,最重要的就是,許伸港一個未來!老師將全班分成幾個小組,請同學們歸納分析伸港面臨挑戰的原因與影響層面,最後透過分組上台報告,將伸港的農產品推銷出去。
海報上,同學們除了放上參訪工廠時所拍攝的照片,還寫滿經過大家討論、歸納出蒜頭與洋蔥的製程、困境與可能的解決辦法,「採收後的蒜頭要保存於28度C以下才可以確保它的品質,然後將整顆蒜頭放入機器中切塊、並將蒜頭與蒜皮分開,最後再以人力的方式分級與包裝,並挑出瑕疵品。」;「賣相不佳的洋蔥大部份只能丟棄,因為不會有人購買,但可以考慮提供給需要的業者,熬湯給前來參訪的客人;或以低價出售、提供給弱勢團體,藉以減少食物的浪費。」
看著課程回饋單上,滿滿的都是同學們的心得想法,從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翻轉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教室真的不一樣了!」老師們欣慰地說,課本上沒教的,都在腳底下學到了。
【從伸港出發 走向全世界】
認識在地、接軌國際,為了啟發孩子們探索世界的勇氣,一周課程的最後,老師透過字卡和遊戲,帶學生認識世界上其他的國家,從國家名稱、國旗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概念開始,接著更深入進行六個國家探險記,包括位置、面積、首都、人口和語言,透過討論世界級新聞,如新冠肺炎、全球暖化……等,讓學生與世界議題接軌,再縮小到在地議題,請小組討論台灣目前缺水及限水政策的對我們生活上影響。最後,根據之前進行的國家探索,進行powerpoint設計與製作。假設每一組皆為旅行社,依據之前的探索結果,設計一份旅遊套裝行程,以小組競賽的方式完成各組成果發表,而上台前的演練,就是對學生在溝通、協調、與問題解決能力方面最大的考驗,希望藉此達到12年國教的自發、互動與共好的素養能力。
一周的主題式課程,從認識伸港延伸到進軍全球,同學們都覺得跟平常的上課方式不一樣了!不僅可以進行平時課堂上不能做的活動,甚至出發到伸港鄉探查尋訪、與小組同學討論、規劃分組報告,這樣的學習體驗對大家來說既新奇又有趣,授課老師也從一開始擔心進度的壓力、家長的溝通、學生的能力與人際複雜的關係等,到後來完全轉化成:「我還能給他們什麼?」很多孩子對於本土情懷、國際視野都在一周課程中逐步地建立起來,這種情意、全人式的成長也因為這次的主題式課程,激發出新滋味,儘管老師們在過程中損失了大量的腦細胞和耐性,但回顧一周的心路歷程,還是覺得這趟旅行收穫大於辛苦,挺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