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應該不一樣 教學現場
彰化縣埤頭國中、西勢國小

七彩光控小夜燈


沒有人工照明前,人類依賴太陽光,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型態;有了人工照明─燈,人類生活開始精彩。燈的主題可以串連歷史、藝術、國文、數學的各科整合,這一週,老師與學生共同創造出一盞盞精彩的燈。
-------------------------------------------------------------------------------------------
燈究竟如何走進人類生活,照亮世界呢?主題式教學從台北、到宜蘭,現在來到了彰化,彰化縣埤頭國中、西勢國小在110年四月份至五月份,將教師團隊整合起來,在校內共同推動「七彩光控小夜燈」主題式教學。

這一回,兩校皆以「燈」做為發展主題,桌上有檯燈、電腦螢幕燈;桌下有電 腦主機燈、插座燈;抬頭一看,天花板嵌了日光燈。鈴─鈴─電話鈴聲響了,話機上也有來電顯示 燈。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除非刻意隱居荒郊野外,否則,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燈!燈究竟如何走進人類生活,照亮世界呢?

從認識人類第一盞燈開始,帶領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觀察日常與燈有關的議題,包含燈如何發光、節電政策討論。並請孩子思考,他們平時還有看到什麼問題,需要哪些「發明」來解決?激發學生的創意與想像力。同時延伸知識領域,包括新詩創作、多面體幾何學、光影關係、繪本閱讀寫作、Arduino程式撰寫,最後引導學生創作獨一無二的七彩光控小夜燈,展現自己一週的學習成果。

【共備教案是教師團隊成長的契機】
彰化埤頭國中教務主任詹佳霖展示了學生們自己製作的練習本,每一本都經過精心製作,裡面有自己創作的新詩、打印再把邊緣刻意燒出不規則感的深色牛皮紙上後,再貼在練習本上;心得格子裡,學生寫著對老師的感謝、對自己的檢討與期許;除了本子,學生們還分組製作了12邊形立體燈,從一張張平面的牛皮紙自己切割、摺紙、黏貼、裝置線路,每邊的平面中空部分,以透明玻璃紙黏貼,每面玻璃紙上都有花樣,例如照片、詩句,把燈打開後,就能投射出透明紙上的文字與圖案。

詹佳霖開心的說:一開始的教案沒有這麼複雜,但是經過校內參與老師的討論,一個靈感,我們決定把原本更著重程式學習的光控燈,融入更多的藝術設計、手摺紙、數學多面體教學;為了這個決定,老師們常常在下課後繼續實驗、設計、在群組討論到半夜,回想起來好像很忙很辛苦,但過程充滿熱忱與創意,每一個突破困境的想法都是一個靈感的爆發,激發教師團隊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更多以前沒有想過的新穎教法,這份熱忱帶回課堂,是這堂課程給老師的成長。

【知識之外,有更多的觸動成長】
在成果展中,室內燈光逐漸暗下,許許多多光控小夜燈在程式設計下一盞盞亮起,每一盞投射的文字與圖片,都在陳述這一周的學習歷程。國文課上賞析新詩後,學生們抓耳撓腮的想拚出一首詩;歷史課上,春秋戰國的油燈、漢朝蠟燭、清末的油燈、愛迪生如何發明電燈…因「燈」串起的歷史軌跡終於清晰;藝術課上,不同朝代時期、東西方的燈會,都是怎麼的舉辦被一一探討;數學課上,學了柏拉圖多面體的公式,還得把公式用在摺紙計算上。

一個學生寫道,「這一週準備到三更半夜,都快到厭世的程度,但是同學與老師的幫助,我學到了一件事──不要放棄!」另一位同學在練習本心得中說,「一開始我對數學課的內容非常感興趣,但是到動手做的時候我卡住了,我想靠自己的力量,愈是如此我愈想為自己的無能感到哭泣,而老師和同學的幫助讓我在絕望中看到希望,我學習到,不要因為一點挫折就給自己壓力、而感到暴躁,冷靜下來,原來團隊的力量非常強大。」

主題式教學,藉由一個主題串聯起各科目間的連結教學,學生們在一週密集的連動中,學習落後的同學,體會到另一種學習方式的成就;而課堂優秀的同學,從理解自己的不足、壓力、到學會合作共同成長,對多數家庭背景務農的鄉下孩子來說,學到的不只是系統性知性,更是一種人生歷程。

【在遊戲中與無限發想激發主動學習】
西勢國小教務主任王俊民也認為,主題式教學進入校園,為老師們帶來一種全新思維,而老師思維的轉變,正是教學轉變的開始。不同於埤頭國中的自願式混齡教學模式,西勢國小此次主題式教學從五年級的一個班開始,老師們從共備討論到後續一週課程,發現學生們的主動性更強,孩子們在問答課程中,當成遊戲玩得非常開心,在藝術課上,盡情繪畫出各種想像中的燈,討論環保議題,假設自己是環保署長時,展現了創造性思維。

一盞燈,在國中與國小的課程上呈現出了不一樣的樣貌,卻也一樣的帶來了新的課堂展現,學生們體驗到了與以往不一樣的上課模式,而課程中的歡樂與創意、厭世與合作、挫折與不放棄,想必都讓師生們深切感受到教與學的新體驗。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