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南澳國小
海洋總動員-逐格動畫
南澳國小教室裡,牆上投放著孩子們在主題式教學課程裡學會的動畫影片;影片上,二隻憨態可掬的小海豚分別從教室的桌面上跳躍出來,彷若看著3D電影般令人驚訝,而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影片是一群小學五、六年級的小朋友親自製作!
除了以海豚為教材的「置換動畫」,作品中還有孩子自己當主角,騎著掃帚飛行的「人體動畫」,而最精彩的是孩子們製作出的「偶動畫」,有主角、有配樂、有旁白配音、還有劇情。
南澳國小老師林婉茹是這班孩子們的導師,她與自然課老師、藝術課老師、以及動畫專業老師吳彥杰帶著兩個年級共27個孩子共同完成這一週的主題式教學──動畫教室。林婉茹說,課堂一開始,先讓孩子觀看海洋汙染的生態影片,引導這群生長在山上的孩子認識海洋生物、認識汙染的嚴重性,再延伸淨灘裝備、垃圾分類、垃圾藝術領域,並結合心智圖學習,當這些基本知識建立後,孩子們要發想故事,學習起承轉合的寫作結構,為之後的動畫劇本做準備。
林婉茹笑說,「說故事對孩子們來說,考驗他們的邏輯與結構技巧,還得考慮故事的主角畫不畫得出來……孩子寫劇本寫得呼天搶地、做動畫錄旁白也玩得驚天動地,完全忽略下課鐘聲;當成果展播放出每一組的影片,底下專注觀看、相互討論、以及歡樂的掌聲,成就感與滿足感充斥在每個學生和老師的心裡。」
講故事寫劇本,上課變得好好玩
動畫教室主題式教學結合了自然課、國語課、再生藝術、表演藝術及動畫製作,一週的課程,學校打破年級限制,兩個年級的孩子兩兩分組一起上課,老師與孩子們都感到很新鮮。
實際做動畫前,老師先教授孩子理解何為片頭、何為配樂、何為旁白,最後各組要討論出一個海洋動物生態故事,再編成劇本,林婉茹說,「收到學生交上來的劇本時,我改的很少,上課時也大多以引導為主,雖然有些情節發展因邏輯不夠成熟而偏離主題,但孩子在課上熱絡討論、發表意見、最後加以整合,團隊意識因而提高。」
經過生態學習、海洋教育、發想故事與撰寫劇本後,接著便是實際操作拍攝動畫了。動畫老師吳彥杰說,在實際操作動畫課的兩天時間裡,可以看到泰雅族孩子對音樂的喜愛與天分,「孩子們在學習配樂時特別開心,理解很快,選出的音樂與節奏非常合適;而旁白錄製更是熱鬧,孩子們個個爭相錄製,每個都想聽到自己的聲音出現在影片裡。」
其中一支學生製作的山豬動畫影片,影片只有短短2分多鐘,劇情講述人們在山林亂丟垃圾,垃圾被山豬無意中吃下,山豬又被部落勇士打獵烹煮,人們吃了之後卻生病了,來強調環境汙染的危害。
林宛茹笑著表示,此次動畫的主題為「海洋總動員」,目的是希望在動畫學習中融入海洋垃圾與生態影響的自然環境教育,但校內學生都是泰雅族,習慣山上的環境與故事,所以在眾多海洋劇本中出現一個山豬劇本,但為了鼓勵孩子們的積極性,老師仍讓這組學生以熟悉的角色去發展故事,讓小朋友做更多不同的嘗試,去發掘人生更多的可能。
海豚跳起來!影視傳達的魅力
在大學教育裡,影視傳達是一門專業學科,必須花四年時間完全投入學習,吳彥杰表示,讓孩子從小接觸,反而是「投入時間最少、效果最大」。
他說,現在每個人都能在youtube、抖音等各種平台開設自己的傳播管道,任何科目、領域都能使用視覺拍攝去傳達創作者的理念及想法,因此建議孩子愈早接觸愈好,「國小三年級的孩子已經認識足夠多的字、看得懂App選單並加以使用,小朋友接觸後自己有興趣,從小學、國中、高中到大學,自發去拍攝練習、下載最新軟體、並實際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更具有意義。」
15分鐘,孩子就能學會並製作出人體動畫;1小時,就能拍出像是海豚跳出桌面的置換動畫,科技的進步使得過去必須使用專業設備、進剪接室的影片製作,只要利用平板或手機下載App就能上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吳彥杰特別強調美學的培養與影視傳達的素養教育。「美學不會有城鄉差異,偏鄉孩子做出的動畫與城市孩子做出的動畫,不見得誰的會比較好看;我們重要的職責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引導他們擁有正確的影視傳播觀,而學習動畫製作則是幫助孩子掌握表達自己觀點的工具。」